2024年高考566分左右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566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
一、高考566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566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云南师范大学(公办)、济南大学(公办)、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办)、华东交通大学(公办)、临沂大学(公办)等,一共162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4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高考566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
2023年各大学在各省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66分的院校一共211所。其中公办院校211所,民办院校0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162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
序号 | 院校 | 属性 | 招生省份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 |
---|---|---|---|---|---|---|
1 | 中国医科大学 | 公办 | 湖北 | 物理类 | 本科 | 566 |
2 | 华中科技大学 | 公办 | 新疆 | 文科 | 本一 | 566 |
3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州市) | 公办 | 甘肃 | 理科 | 本一 | 566 |
4 | 河南大学 | 公办 | 四川 | 文科 | 本一 | 566 |
5 | 重庆邮电大学 | 公办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566 |
6 | 燕山大学 | 公办 | 江西 | 文科 | 本一 | 566 |
7 | 湖南工学院 | 公办 | 海南 | 综合类 | 本科 | 566 |
8 |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A1) | 公办 | 山西 | 理科 | 本一A1 | 566 |
9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公办 | 湖北 | 物理类 | 本科 | 566 |
10 | 上海大学 | 公办 | 甘肃 | 文科 | 本一 | 566 |
11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公办 | 吉林 | 理科 | 本一A | 566 |
12 | 江西师范大学 | 公办 | 广东 | 历史类 | 本科 | 566 |
13 | 河北工业大学 | 公办 | 湖南 | 历史类 | 本科 | 566 |
14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公办 | 湖北 | 物理类 | 本科 | 566 |
1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公办 | 安徽 | 文科 | 本一 | 566 |
16 | 重庆师范大学 | 公办 | 湖北 | 历史类 | 本科 | 566 |
17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外合作) | 公办 | 江西 | 文科 | 本一 | 566 |
18 | 昆明医科大学 | 公办 | 江西 | 理科 | 本一 | 566 |
19 | 青岛大学 | 公办 | 安徽 | 理科 | 本一 | 566 |
20 | 四川师范大学 | 公办 | 江西 | 文科 | 本一 | 566 |
21 | 中国药科大学 | 公办 | 四川 | 文科 | 本一 | 566 |
22 | 浙江财经大学 | 公办 | 湖南 | 物理类 | 本科 | 566 |
23 | 海南医学院 | 公办 | 北京 | 综合类 | 本科 | 566 |
24 | 天津工业大学 | 公办 | 湖南 | 物理类 | 本科 | 566 |
25 | 浙江师范大学 | 公办 | 广东 | 历史类 | 本科 | 566 |
26 | 石河子大学 | 公办 | 海南 | 综合类 | 本科 | 566 |
27 |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 公办 | 云南 | 文科 | 本一 | 566 |
28 | 江西财经大学 | 公办 | 湖南 | 历史类 | 本科 | 566 |
29 | 上海海洋大学 | 公办 | 江西 | 文科 | 本一 | 566 |
30 | 北京工商大学 | 公办 | 湖北 | 物理类 | 本科 | 566 |
566分可以上的大学(共211所),更多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30所院校,566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完整名单,请见新高考网AI志愿填报助手!
三、566分可以报考的院校简介
1、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院校,是唯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中继续办学的院校,是我国最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其前身为1931年11月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2年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40年9月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11月,在沈阳接收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1911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合并了辽宁医科大学(前身为奉天医科大学,1883年由英国苏格兰教会建立)。中国医科大学是原卫生部部属高等医学院校,2000年改为省部共建学校。2015年获批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共建高校。2021年11月20日,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医科大学建校90周年。
学校现有沈北、和平2个校区,设有18个学院、3个研究院、2个教研部。在医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哲学和管理学等6学科门类拥有学位授予权;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学等7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6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89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7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A类7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普通本科专业26个,有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教学项目有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包括黄大年式教学团队)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十二五”规划教材16本,4本教材获批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1人,入选全国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4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4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省级教学项目有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重点支持专业1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4个,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向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2个,转型发展试点专业5个,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1个,精品课程4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省级教学团队15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跨专业实训平台1个,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8个,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实训培训基地1个,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6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38个,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1个,辽宁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5个,辽宁省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2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辽宁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5个;辽宁省精准医疗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7个,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3个,辽宁省医疗中心55个。学校现有3所附属综合性医院和2所专科性医院,开放床位12877张,牙科综合治疗椅267张。
2、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10月,是新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11年,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现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入选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12月、2021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民航局先后签署协议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年、2023 年,工信部、教育部、江苏省先后两次签署协议,三方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校科学研究能力持续增强。建校以来,学校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718项,其中国家奖82项,为共和国贡献了若干个第一,包括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核试验取样机、第一架高原无人驾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直升机、第一架微型飞行器等,自主研制的“天巡一号”微小卫星成功发射。在基础研究领域,学校取得了“直升机广义涡流理论”“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飞机制造协调准确度与容差分配理论”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在国防科技领域,学校参与了我国几乎所有航空重要型号的预研、技术攻关、试验研究,有多项技术在“嫦娥”系列等航天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民经济领域,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了“国际创新港+校地研究院+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机构”成果转化模式,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