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高考物理类考生581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581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江苏物理类581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一、江苏高考物理类581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江苏高考物理类581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江苏大学(公办)、上海师范大学(公办)、沈阳医学院(公办)、南京医科大学(公办)、扬州大学(公办),一共825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4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江苏高考物理类录取线为581分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3-2021年各大学在江苏省(物理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81分的院校一共有16所。其中公办院校16所,民办院校0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16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
年份 | 院校 | 属性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位次 |
---|---|---|---|---|---|
2023 | 江苏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81/47954 |
2023 | 江苏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81/47954 |
2023 | 江苏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81/47954 |
2022 | 苏州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81/26506 |
2022 | 西北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81/26506 |
2022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81/26506 |
2021 | 中国海洋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81/16537 |
2021 | 暨南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81/16537 |
2021 | 海军军医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81/16537 |
在江苏物理类581分可以上的大学(共16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以上江苏高考物理类581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江苏高考物理类581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西北大学简介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310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教授)5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在校生28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3500余人,研究生13900余人,国际学生600余人。
2、暨南大学简介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学校目前是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中央统战部管理。
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恪守“忠信笃敬”之校训,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培养造就人才。学校积极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建校至今,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人才40余万人,堪称桃李满天下。
3、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简介
海军军医大学地处上海,创建于1949年,时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1951年定名为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由原总后勤部转隶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2017年转隶海军,组建海军军医大学,对外可称第二军医大学。
名师大家精英云集。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军队输送了12万余名合格医学人才,培养了全军85%以上的海军卫生干部、80%的卫勤管理干部、85%的军事药学人才。以吴孟超院士为代表的7名院士数,领跑全国医科院校(综合性大学除外)。学校拥有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9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名,7人入选何梁何利奖,10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此外还有一大批高端人才入选国家、军队和省部级各类人才奖励计划,人才数质量位居全国医科院校前列,为学校教育事业领航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