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生

2025安徽高考物理类491分能上什么大学(近三年可以报考的院校)

更新时间:2025-04-29 18:46:13

2025年安徽高考物理类考生491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491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安徽物理类491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安徽高考物理类491分能上什么大学(近三年可以报考的院校)

一、安徽高考物理类491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安徽高考物理类491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河南农业大学(公办)、合肥师范学院(公办)、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公办)、韶关学院(公办)、曲靖师范学院(公办),一共422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安徽高考理工类491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安徽省(理工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491分的院校一共有50所。其中公办院校47所,民办院校3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50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

年份院校属性科目批次最低分/位次
2024河南农业大学公办物理类本科491/139422
2024合肥师范学院公办物理类本科491/139094
2024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公办物理类本科491/138602
202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办理科本一491/91293
2023安徽医科大学(中外合作)公办理科本一491/91531
2023合肥学院(中外合作)公办理科本一491/91521
2022蚌埠医学院公办理科本一491/96539
2022安徽建筑大学公办理科本一491/96517
2022山东农业大学公办理科本二491/95418
在安徽物理类491分可以上的大学(共50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注:以上安徽高考物理类491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安徽高考物理类491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简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地处中华腹地,九州通衢,北邻黄河,西依嵩山,是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优先立项建设单位。

近年来,学校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校先进党委”“河南省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省级平安校园”“河南十大领军高校”“河南公众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高等教育十大杰出贡献单位”等称号。

2、安徽医科大学简介

安徽医科大学是安徽省办学历史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是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是安徽省属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安徽省共建高校,是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学校前身是1926年始创于上海的东南医科大学,1949年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内迁安徽怀远。1952年定址合肥,改名安徽医学院。1985年更名安徽医科大学。学校2019年获批我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2022年入选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名单。作为安徽省医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学校始终是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和卫生健康事业的开创者、孕育者和引领者,也是安徽省医学教育中心、医学研究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学校创立之初,胸怀仁心医民、精医报国梦想的郭琦元、张锡祺、汤蠡舟、余云岫、李祖蔚、胡定安、陈邦典、万昕等一大批医学教育家在校任教,著书立说、陶育良医、康民济世。97年以来,薪火相传的一代代安医人,始终秉承“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的校训,践行“弘毅担当、精医报国、康民济世”的安医精神,弘扬“厚德至善,博学济世”的校风、“崇教、乐教、善教”的教风和“求真、求精、求新”的学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五万余名的医学高等专门人才,涌现出以毛泽东主席的保健医生朱仲丽、被称为“中国手”的于仲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秦伯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服务“两弹一星”工程的蒋本沂,临床药理学开创者徐叔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

3、山东农业大学简介

山东农业大学坐落在雄伟壮丽的泰山脚下,前身是1906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后几经变迁,1952年经全国院系调整,成立山东农学院。1958年由济南迁至泰安,1983年更名为山东农业大学。1999年7月,原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合并,同时山东省林业学校并入,组建新的山东农业大学。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融农、理、工、管、经、文、法、艺、教等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9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00多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3项。建校以来,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印象初、朱兆良、高绍荣,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山仑、于振文、李玉、赵春江、李培武等为杰出代表的各类优秀人才40万余人。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