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南考生多少分能上泉州师范学院?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泉州师范学院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泉州师范学院在河南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河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泉州师范学院
2025年河南高考考生要想上泉州师范学院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38分左右(位次17337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480分左右(位次180021名左右)。
1、2024年泉州师范学院在河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72分(位次58914),物理类为485分(位次172731)。
2、2023年泉州师范学院在河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33分(位次33412),物理类为481分(位次184018)。
3、2022年泉州师范学院在河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15分(位次31505),物理类为465分(位次199130)。
注:以上只是河南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泉州师范学院,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泉州师范学院在河南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河南(历史类) | 本二 | 472 | 58914 | 428 |
2023 | 河南(历史类) | 本二 | 533 | 33412 | 465 |
2022 | 河南(历史类) | 本二 | 515 | 31505 | 44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河南(物理类) | 本二 | 485 | 172731 | 396 |
2024 | 河南(物理类) | 本二 | 501 | 146167 | 396 |
2023 | 河南(物理类) | 本二 | 481 | 184018 | 409 |
2023 | 河南(物理类) | 本二 | 502 | 146079 | 409 |
2022 | 河南(物理类) | 本二 | 465 | 199130 | 405 |
2022 | 河南(物理类) | 本二 | 493 | 147371 | 40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河南高考多少分能上泉州师范学院,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泉州师范学院简介
泉州师范学院坐落于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遗产之城——泉州市。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8年的泉州大学师范学院,此后曾几度变迁,历经更名、停办、复办等发展历程。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泉州师范学院,系福建省第一所新建地方性省属本科高校,由创办于1923年的泉州师范学校、1939年的南安师范学校、1951年的泉州教育学院和1958年的泉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
学校秉承“善学如泉、正心至大”校训精神,继往开来、砥砺前行,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200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2012年获批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2013年获批福建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近年来,获批福建省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A类)、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福建省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福建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福建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福建省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示范高校,获批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资格。荣获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平安校园等一批高级别荣誉称号,蝉联八届省级文明学校(文明校园)。办学以来,为社会培养了20多万名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福建省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坚持走“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的发展道路,打造校地发展共同体。制定实施《泉州师范学院服务泉州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8641”行动计划),建设8个哲学社科创新平台,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构建6个人才培训平台,为泉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丰泽区、鲤城区、晋江市、台商投资区等地方政府合作共建附小、附中,共同打造优质教育品牌。拓展4个国际交流平台,服务“海丝”先行区建设。建设10个科技创新平台,对接泉州“8+4”产业体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东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共建高水平学科、平台及人才团队。与中化集团、中国石化、中国电信、中国邮政、绿地集团、安踏集团、百宏集团、盼盼食品、高科环保等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共育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