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西考生多少分能上青海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青海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青海大学在广西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广西新高考多少分可以上青海大学
2025年广西新高考考生要想上青海大学本科批:物理类预估需507分左右(位次51097名左右)。
1、2024年青海大学在广西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理科为532分(位次35727)。
2、2023年青海大学在广西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理科为509分(位次31353)。
3、2022年青海大学在广西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理科为500分(位次33684)。
注:以上只是广西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青海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青海大学在广西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理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广西(理科) | 本科 | 532 | 35727 | 371 |
2024 | 广西(理科) | 本科 | 539 | 31790 | 371 |
2024 | 广西(理科) | 本科 | 547 | 27434 | 371 |
2024 | 广西(理科) | 本科 | 568 | 17775 | 371 |
2023 | 广西(理科) | 本一 | 509 | 31353 | 475 |
2022 | 广西(理科) | 本一 | 500 | 33684 | 47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广西高考多少分能上青海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青海大学简介
青海大学坐落于高原古城——夏都西宁。学校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1969年被撤销。1971年恢复青海工农学院,设有工、农两大学科。1988年恢复青海大学。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
办学65年以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特别是2001年以来,在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6所对口支援高校的倾情帮扶下,学校实现了“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五年一台阶、十年一跨越”的高质量发展;2004年学校成为青海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学校;2008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2年入选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高校行列;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百所创新创业示范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2019年澜湄青创赛系列活动进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2020年荣获“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2021年获批水利工程、草学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数量名列全国高校第三;2022年成功入选全国147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态学学科再次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现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省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涉及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8个;有交叉学科1个;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涉及96个专业领域;有本科专业69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一流(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名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综合改革项目、名师工作室等57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头实验室7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部级实验室20个,省级实验室51个;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部省合建盐湖化工、生态农牧大型系列研究设施。2016年以来,学校获批科研项目3248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1项,科研经费总计达21亿元,鉴定科研成果100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全国争先创优奖3项,省部级及以上奖119项、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3人次。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签订国际合作备忘录20余份,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获批“藏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青海)”,清华大学—奥克兰大学—青海大学“三兄弟”合作持续开展,成为中新人文交流的一大“亮点”。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三江源生态保护、高原农牧业、高原医学、藏医药学、盐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为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