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陕西高考文科考生555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555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陕西文科555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一、陕西高考文科555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陕西高考文科555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公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办)、东南大学(公办)、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公办)、北京化工大学(公办),一共170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陕西高考文史类555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陕西省(文史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55分的院校一共有5所。其中公办院校5所,民办院校0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5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
年份 | 院校 | 属性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位次 |
---|---|---|---|---|---|
2024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公办 | 文科 | 本一 | 555/2788 |
2024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公办 | 文科 | 本一 | 555/2805 |
2023 | 长安大学 | 公办 | 文科 | 本一 | 555/3030 |
2022 | 陕西师范大学 | 公办 | 文科 | 本一 | 555/2456 |
2022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公办 | 文科 | 本一 | 555/2412 |
在陕西文科555分可以上的大学(共5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以上陕西高考文科555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陕西高考文科555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以电子与信息学科为特色,工、理、管、文、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目前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945.8亩,校舍建筑面积154.03万平方米。
学校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延续着中国高校最长的红色根脉。建校后先后于江西瑞金、陕西延安、河北获鹿、河北张家口等地办学,1958年迁址陕西西安,1960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简称“西军电”),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1988年定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三次为学校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
2、长安大学简介
长安大学直属国家教育部,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矢志原始创新,构建“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服务、大贡献”六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年度科研经费突破9.6亿元,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课题37项。近年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23项。年度授权专利1300余项。先后攻克了特殊地区公路建设成套科学技术难题,研发了黄土滑坡及大型崩塌临灾预警系统,解决了地铁建设中的地裂缝风险防治问题。新时代,学校积极布局“智慧+”“绿色+”“大数据+”等学科交叉战略,旨在改造传统、升级产业、赢得未来。
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并与自然资源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于名校荟萃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是一所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2017年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作为国家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科研项目、高水平学术成果、科研获奖、科研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及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成绩显著。在青藏高原地质演化、非传统同位素地球化学、地质过程与成矿作用、超深钻探和极地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近十年,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科技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54项。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101项,连续三年获批数量破百。学校拥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以及教育部、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省部级科技平台35个。王成善院士团队成果入选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22年学校获批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深时数字地球前沿科学中心),2023年“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获得国务院立项批复。学校将持续推进大学科融合、大科学计划、大科技项目、大资源平台、大校区建设、大先生培育、大思政育人等重点工程建设,推动传统地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