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南考生多少分能上红河学院?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红河学院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红河学院在湖南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湖南新高考多少分可以上红河学院
2025年湖南新高考考生要想上红河学院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461分左右(位次43173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451分左右(位次151882名左右)。
1、2024年红河学院在湖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477分(位次35117),理科为451分(位次151919)。
2、2023年红河学院在湖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463分(位次36799),理科为448分(位次133739)。
3、2022年红河学院在湖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482分(位次37001),理科为450分(位次124299)。
注:以上只是湖南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红河学院,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红河学院在湖南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文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湖南(文科) | 本科 | 477 | 35117 | 438 |
2024 | 湖南(文科) | 本科 | 482 | 32689 | 438 |
2023 | 湖南(文科) | 本科 | 463 | 36799 | 428 |
2023 | 湖南(文科) | 本科 | 467 | 34672 | 428 |
2022 | 湖南(文科) | 本科 | 482 | 37001 | 451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理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湖南(理科) | 本科 | 451 | 151919 | 422 |
2024 | 湖南(理科) | 本科 | 468 | 128788 | 422 |
2023 | 湖南(理科) | 本科 | 448 | 133739 | 415 |
2023 | 湖南(理科) | 本科 | 449 | 132656 | 415 |
2023 | 湖南(理科) | 本科 | 449 | 132656 | 415 |
2023 | 湖南(理科) | 本科 | 450 | 131544 | 415 |
2022 | 湖南(理科) | 本科 | 450 | 124299 | 414 |
2022 | 湖南(理科) | 本科 | 452 | 122110 | 414 |
2022 | 湖南(理科) | 本科 | 452 | 122110 | 414 |
2022 | 湖南(理科) | 本科 | 466 | 106590 | 414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湖南高考多少分能上红河学院,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红河学院简介
红河学院是一所在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的“省州共建共管,以省为主”的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前身是创建于1978年的蒙自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红河分校合并组建成红河学院,学校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市,是红河州唯一的本科高等院校。2003年正式获批开办本科教育,2007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积极打造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集群。学校以服务国家和云南省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紧扣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以及省州经济社会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服务对外开放、中华传统文化守正创新、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三个领域构建学科群。学校现有省级一流立项建设学科2个,省级专业硕士学位培育建设点3个。现有46个全日制本科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支撑产业升级重点专业群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冶金工程专业获批省级新兴专业建设点,冶金工程、农学、数学与应用数学3个专业列入云南省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备案名单,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小学教育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持续提升,达到全国平均办学水平(C类)专业37个,占比80%。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学校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科研平台为支撑,加快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科技创新体系和开展有组织科研,努力实现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学校建设有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国家民委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云南国际哈尼/阿卡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滇越合作研究基地、云南省东南亚稀贵金属新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8个,云南省高校工程中心和实验室14个,校地共建研究平台8个;建设有当代越南与滇越关系研究创新团队、云南国际哈尼/阿卡文化研究创新团队等省级创新团队和智库3个,云南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8个。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人、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9人、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1人。“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级科研项目6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13项,获省级科研获奖23项,获授权知识产权687项。在国家安全、国际贸易、边疆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的510篇研究报告被各级政府部门采纳或批示;在农业、冶金、商贸、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开展横向项目521项;在稀贵金属回收利用、农作物育种等方面的成果推广产生经济效益40余亿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