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生

甘肃高考物理类594分能上哪些大学2024(近三年可以报考的院校)

更新时间:2024-08-28 15:42:39

2024年甘肃高考物理类考生594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594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甘肃物理类594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甘肃高考物理类594分能上哪些大学2024(近三年可以报考的院校)

一、甘肃高考物理类594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甘肃高考物理类594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南开大学(公办)、天津大学(公办)、同济大学(公办)、北京理工大学(公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办),一共337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4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甘肃高考理工类录取线为594分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3-2021年各大学在甘肃省(理工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94分的院校一共有3所。其中公办院校3所,民办院校0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3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

年份院校属性科目批次最低分/位次
2023南开大学(津南区)公办理科本一594/1385
2023南开大学公办理科本一594/1385
2021东南大学公办理科本一594/1729
2021厦门大学公办理科本一594/1729
在甘肃物理类594分可以上的大学(共3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注:以上甘肃高考物理类594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甘肃高考物理类594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南开大学简介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学校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由近代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

学校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学校有专业学院28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在全球学科评价体系中,前1%学科16个,化学和材料科学进入前1‰。

2、东南大学简介

东南大学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并与江苏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一。2017年,东南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名单。

东南大学是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与辐射的重要基地。学校坚持产学研结合,2022年科研经费到款36.01亿元,中国发明专利申请3480件,PCT专利申请120件,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997件,位列全国高校第二位,有效发明专利13146件,位列全国高校第三位。SCI、EI论文收录均列全国高校前列。2011-2021年,学校共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33项,其中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2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年来,学校参与了“探月计划”、“三峡工程”、“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北京副中心、港珠澳大桥、高铁技术、南极科考、无线充电等国家重大工程。近五年共牵头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2项,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为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当前,东南大学正着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格局,以更好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3、厦门大学简介

学校建有思明校区、漳州校区、翔安校区和马来西亚分校,设有研究生院、6个学部以及33个学院(直属系)和16个研究院,形成了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12个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拥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设有32个博士后流动站;3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自主设置二级交叉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22年,教育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共6个学科入选国家公布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3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74.3%。共有两院院士32人(含双聘18人),文科资深教授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3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9人、特岗学者2人、青年学者2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0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8人、青年拔尖人才1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8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2项、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