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吉林高考历史类考生445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445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吉林历史类445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一、吉林高考历史类445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吉林高考历史类445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四川大学(公办)、湖南工业大学(公办)、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公办)、山西医科大学(公办)、黑龙江大学(公办),一共10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4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吉林高考文史类录取线为445分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3-2021年各大学在吉林省(文史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445分的院校一共有12所。其中公办院校12所,民办院校0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12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
年份 | 院校 | 属性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位次 |
---|---|---|---|---|---|
2023 | 甘肃政法大学 | 公办 | 文科 | 本二A | 445/7891 |
2023 | 烟台大学 | 公办 | 文科 | 本二A | 445/7891 |
2023 | 山东农业大学 | 公办 | 文科 | 本二A | 445/7891 |
2022 | 北方民族大学 | 公办 | 文科 | 本二A | 445/11504 |
2022 | 山东管理学院 | 公办 | 文科 | 本二A | 445/11504 |
2021 | 湖南城市学院 | 公办 | 文科 | 本二A | 445/10798 |
2021 | 黑龙江工程学院 | 公办 | 文科 | 本二A | 445/10798 |
2021 | 河西学院 | 公办 | 文科 | 本二A | 445/10798 |
在吉林历史类445分可以上的大学(共12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以上吉林高考历史类445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吉林高考历史类445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甘肃政法大学简介
甘肃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管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甘肃省省属的政法类普通本科院校,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省属本科政法院校。学校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院校、全国第二批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成员,正致力于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流大学。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建有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基地、甘肃省依法推进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甘肃省数字法治产业研究院等14个省部、厅局批准设立的研究基地,独立设置的在编科研机构5个,校级非在编科研机构70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4个。近五年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0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2018-2022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1项,其中国家社科和国家自然科学32项。学校主办《甘肃政法大学学报》《西部法学评论》2份专业学术期刊,其中《甘肃政法大学学报》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2、黑龙江工程学院简介
黑龙江工程学院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北国名城——哈尔滨市。学校始建于1952年,前身是黑龙江省交通厅所属的黑龙江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和原冶金部所属的哈尔滨工程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合并组建更名为黑龙江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总占地面积近80万平方米。校园内,工程文化韵味浓厚,建设有现代化的教学实验楼、逸夫图书馆、大学生文体活动中心、工程文化博物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等教学设施,具有泛在的移动互联网学习环境。学校图书馆藏书110余万册,《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测绘工程》《交通科技与经济》等刊物公开发行。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000余人。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50人。学校设有16个教学单位,现有资源与环境、交通运输、设计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动力、光学、计算机3个国防特色学科,寒区绿色低碳交通技术省“双一流”特色学科。学校现有56个本科专业,其中21个专业入选国家/省“双万计划”一流建设专业,6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
3、河西学院简介
河西学院是甘肃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育部确定的复旦大学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高校,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院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甘肃省省级文明校园。
对口支援 复旦大学对口支援学校十年来,两校真诚合作,不断丰富支援内容,在教师进修深造、学术交流合作、互派干部挂职、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交流合作,其中600多名教师到复旦大学进修学习,85名教师为定向培养博士生,36人为定向培养硕士生;4名教师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3名教授通过审核成为复旦大学兼职硕导,47名干部挂职锻炼,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大密度、高水平”的工作格局和“对口支援+”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