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陕西考生多少分能上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在陕西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陕西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2025年陕西高考考生要想上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415分左右(位次40642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353分左右(位次141455名左右)。专科批:物理类预估需194分左右(位次171298名左右)。
【本科批】
1、2024年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在陕西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07分(位次43835),物理类为387分(位次122316)。
2、2023年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在陕西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13分(位次44688),物理类为349分(位次124858)。
3、2022年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在陕西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09分(位次45704),物理类为350分(位次127412)。
【专科批】
1、2024年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在陕西专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258分(位次78731),物理类为228分(位次169709)。
2、2023年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在陕西专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物理类为189分(位次163608)。
3、2022年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在陕西专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224分(位次83815),物理类为224分(位次162185)。
注:以上只是陕西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在陕西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陕西(历史类) | 本二 | 407 | 43835 | 397 |
2024 | 陕西(历史类) | 专科 | 258 | 78731 | 150 |
2023 | 陕西(历史类) | 本二 | 413 | 44688 | 403 |
2022 | 陕西(历史类) | 本二 | 409 | 45704 | 400 |
2022 | 陕西(历史类) | 专科 | 224 | 83815 | 150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陕西(物理类) | 本二 | 387 | 122316 | 372 |
2024 | 陕西(物理类) | 专科 | 228 | 169709 | 150 |
2023 | 陕西(物理类) | 本二 | 349 | 124858 | 336 |
2023 | 陕西(物理类) | 专科 | 189 | 163608 | 150 |
2022 | 陕西(物理类) | 本二 | 350 | 127412 | 344 |
2022 | 陕西(物理类) | 专科 | 224 | 162185 | 150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陕西高考多少分能上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简介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前身为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成立于2000年7月,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学校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本科学校,现有在校本专科生近1.2万余人。学校位于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市,坐落在浑南核心区由多所大学组成的大学城中,与沈阳科技学院、辽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相拥为伴,与东北大学、沈阳体育学院、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科技馆、辽宁省博物馆为邻,处于沈阳新行政、文化区域的中心位置。这里交通便捷、设施完备,教育、文化氛围浓厚,给人以创新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之感。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折合695.5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584人,自有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94.69%,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33.39%,“双师型”教师占25.68%。多人在国家、省、市等学术团体和评审机构担任职务,其中有辽宁省教学名师,行业知名专家。学校外聘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知名工程技术人才到校任教,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拥有一批较高水平科研平台,建有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平台1个,省级产业学院2个,校级产业学院2个,沈阳市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实训中心3个,实验中心9个,各类实验室140余个,校级研究所26个。近三年,我校教师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25项,其中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社科规划基金6项。发表SCI,EI及中文核心等高水平论文69篇,获副省级领导批示咨政建言3篇,承担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30余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励50余项,获批知识产权200余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