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南考生多少分能上百色学院?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百色学院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百色学院在海南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海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百色学院
2025年海南高考考生要想上百色学院本科批:综合类预估需549分左右(位次23395名左右)。
1、2024年百色学院在海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为483分(位次41779)。
2、2023年百色学院在海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为547分(位次22825)。
3、2022年百色学院在海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为534分(位次23934)。
注:以上只是海南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百色学院,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百色学院在海南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综合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海南(综合类) | 本科 | 483 | 41779 | 483 |
2024 | 海南(综合类) | 本科 | 567 | 18906 | 483 |
2024 | 海南(综合类) | 本科 | 570 | 18200 | 483 |
2024 | 海南(综合类) | 本科 | 581 | 15788 | 483 |
2024 | 海南(综合类) | 本科 | 583 | 15317 | 483 |
2023 | 海南(综合类) | 本科 | 547 | 22825 | 483 |
2023 | 海南(综合类) | 本科 | 548 | 22571 | 483 |
2023 | 海南(综合类) | 本科 | 549 | 22315 | 483 |
2023 | 海南(综合类) | 本科 | 550 | 22023 | 483 |
2023 | 海南(综合类) | 本科 | 558 | 20125 | 483 |
2023 | 海南(综合类) | 本科 | 559 | 19852 | 483 |
2022 | 海南(综合类) | 本科 | 534 | 23934 | 471 |
2022 | 海南(综合类) | 本科 | 537 | 23213 | 471 |
2022 | 海南(综合类) | 本科 | 540 | 22499 | 471 |
2022 | 海南(综合类) | 本科 | 545 | 21329 | 471 |
2022 | 海南(综合类) | 本科 | 548 | 20645 | 471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海南高考多少分能上百色学院,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百色学院简介
【发展历程】百色学院是2006年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普通本科高校,源于1938年成立的广西省立田西师范学校,历经百色师范学校、百色师专、百色地区师范学校、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80多年来,学校坚持在“老、少、边、山、库”地区办学,以“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的百色精神铸魂育人,积淀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石磨文化:“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克难攻坚、磨砺成才”。立足百色老区独有的“革命性、民族性、边疆性”优势资源,走出一条艰苦创业的发展之路;升本以来,学校转型发展经历了十几年的探索、初成、深化、成型四个阶段,凝练了建设具有百色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具有百色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了百色精神铸红魂“三全育人”体系和“双元制+双园制”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双系驱动”育人模式,形成了“红色铸魂、学以致用”的办学特色;秉承“志远行敏、德高业精”校训,学校为社会输送了16万余名具有百色精神特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巩固作出巨大贡献。
【学科专业】学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现有21个二级学院,57个本科专业、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8个专科(高职)专业。获得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群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13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形成以人文社会类学科专业集群为基础,产业服务类学科专业集群为主导,多学科专业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面向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全日制学生22876人。
【科研成果】学校秉承学科专业一体、教学科研互动理念,有力地支撑和促进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获自治区级重点学科5个,自治区级一流学科B类2个,广西民族院校特色学科1个,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广西高校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1个,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基地1个,广西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1个,广西社科普及基地1个,广西知识产权培训基地1个。2005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0多项。全校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90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410多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1300多篇;出版专著、编著和教材180多部;共获得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00多项,省部级及以上34项,其中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7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9项)、第五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优秀奖1项、教育部2012年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奖三等奖1项、国家文化部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1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山东省技术市场协会科技金桥奖二等奖1项。授权专利374项,其中转化17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