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南考生多少分能上广州商学院?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广州商学院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广州商学院在河南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河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广州商学院
2025年河南高考考生要想上广州商学院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468分左右(位次61798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412分左右(位次301217名左右)。
1、2024年广州商学院在河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26分(位次99502),物理类为396分(位次329573)。
2、2023年广州商学院在河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65分(位次99108),物理类为415分(位次309237)。
3、2022年广州商学院在河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45分(位次100731),物理类为406分(位次312751)。
注:以上只是河南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广州商学院,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广州商学院在河南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河南(历史类) | 本二 | 426 | 99502 | 428 |
2024 | 河南(历史类) | 本二 | 428 | 97632 | 428 |
2024 | 河南(历史类) | 本二 | 453 | 74880 | 428 |
2023 | 河南(历史类) | 本二 | 465 | 99108 | 465 |
2023 | 河南(历史类) | 本二 | 476 | 86775 | 465 |
2023 | 河南(历史类) | 本二 | 482 | 80259 | 465 |
2022 | 河南(历史类) | 本二 | 445 | 100731 | 445 |
2022 | 河南(历史类) | 本二 | 445 | 100731 | 445 |
2022 | 河南(历史类) | 本二 | 446 | 99663 | 445 |
2022 | 河南(历史类) | 专科 | 252 | 304888 | 190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河南(物理类) | 本二 | 396 | 329573 | 396 |
2024 | 河南(物理类) | 本二 | 404 | 315812 | 396 |
2024 | 河南(物理类) | 本二 | 414 | 298277 | 396 |
2023 | 河南(物理类) | 本二 | 415 | 309237 | 409 |
2023 | 河南(物理类) | 本二 | 419 | 301909 | 409 |
2023 | 河南(物理类) | 本二 | 425 | 290883 | 409 |
2022 | 河南(物理类) | 本二 | 406 | 312751 | 405 |
2022 | 河南(物理类) | 本二 | 406 | 312751 | 405 |
2022 | 河南(物理类) | 本二 | 407 | 310959 | 405 |
2022 | 河南(物理类) | 专科 | 292 | 455770 | 190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河南高考多少分能上广州商学院,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广州商学院简介
广州商学院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坐落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南部核心地带,前身是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1999年成为广东省第一所新机制二级学院,招收第一批新生;2002年成为广东省第一所开展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2004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广东省第一所独立学院。学校于2011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成为广东省第一所由独立学院转设的普通本科高校;2020年成为广东省2020年唯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民办高校;2021年成为广东省第一批民办高校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3年获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超76万平方米,总校舍建筑面积50万余平方米。现有纸质藏书298万册,电子资源库20个(含本地镜像库)。学校现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现代信息产业学院和数字经济产业学院),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室)215个,和政行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323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1.2亿元;校园网、无线网络已覆盖全校。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了一支素质良好、水平较高、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2名,博士学位教师170余人,硕士学位教师10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36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