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最新排名多少?
1、淮北师范大学在2025年的校友会全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94名,在安徽省内高校中排名第13名,在全国综合类高校中排名第106名。
2、从世界大学排名来看,淮北师范大学2024-2025年U.S.News世界排名为第1885位。
一:淮北师范大学排名一览表(国内高校排名)
以下数据是赶考生根据校友会2025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整理而成的。由于各个排名机构的评价标准各有不同,所以淮北师范大学在该排行榜中的排名结果可能会与大家自身的认知存在差异,仅供参考。
1、淮北师范大学全国大学排名
在全国高校排名中,淮北师范大学排名第294位,属于区域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层次。其综合实力弱于安庆师范大学,强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全国排名 | 院校 | 省市 | 类型 | 星级 | 办学层次 |
---|---|---|---|---|---|
294 | 信阳师范大学 | 河南 | 师范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94 | 安庆师范大学 | 安徽 | 师范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94 | 淮北师范大学 | 安徽 | 综合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94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江西 | 综合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94 | 蚌埠医科大学 | 安徽 | 医药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淮北师范大学省内大学排名
在安徽省内高校排名中,淮北师范大学处于安徽本省大学第13位,排名低于安庆师范大学,但高于蚌埠医科大学。
省内排名 | 院校 | 地市 | 类型 | 办学层次 | 全国排名 |
---|---|---|---|---|---|
11 | 安徽工程大学 | 芜湖市 | 理工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77 |
12 | 安庆师范大学 | 安庆市 | 师范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94 |
13 | 淮北师范大学 | 淮北市 | 综合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94 |
14 | 蚌埠医科大学 | 蚌埠市 | 医药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94 |
15 | 皖南医学院 | 芜湖市 | 医药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301 |
3、淮北师范大学综合类大学排名
在全国综合类高校排名中,淮北师范大学位列第106名,排名低于河北北方学院,排在绍兴文理学院之上。
综合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省市 | 办学层次 | 全国排名 |
---|---|---|---|---|
104 | 榆林学院 | 陕西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91 |
105 | 河北北方学院 | 河北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91 |
106 | 淮北师范大学 | 安徽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94 |
107 | 绍兴文理学院 | 浙江 | 区域一流大学 | 301 |
108 | 长沙学院 | 湖南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301 |
二:淮北师范大学排名一览表(世界大学排名)
在全球国际大学排名中,不同评级机构对淮北师范大学排名存在较大差距。2024-2025年,淮北师范大学U.S.News世界排名为1885名。
评级机构 | 院校 | 年份 | 世界排名 |
---|---|---|---|
U.S.NEWS(美国) | 淮北师范大学 | 2024-2025 | 1885 |
三:淮北师范大学简介
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淮北市,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1974年建校,时为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隶属原煤炭工业部,面向全国招生。1998年9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9年增列为省级立项建设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博士后培养单位。2018年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实力。现拥有1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重点基地,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教育部示范性项目(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10个师范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1个安徽省“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一流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1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立项学科。拥有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一流(品牌)专业;31个省级教学团队,13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9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13个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16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50余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98门省级线上线下等形式精品开放课程。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分中心,2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省级高校智库。近5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13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0余项,其中省级特等奖6项;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5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4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