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最新排名多少?
1、安徽医科大学在2025年的校友会全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50名,在安徽省内高校中排名第6名,在全国医药类高校中排名第21名。
2、从世界大学排名来看,安徽医科大学2024-2025年U.S.News世界排名为第1308位。
一:安徽医科大学排名一览表(国内高校排名)
以下数据是赶考生根据校友会2025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整理而成的。由于各个排名机构的评价标准各有不同,所以安徽医科大学在该排行榜中的排名结果可能会与大家自身的认知存在差异,仅供参考。
1、安徽医科大学全国大学排名
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安徽医科大学排名第150位,属于区域一流大学的办学层次。其综合实力弱于温州医科大学,强于北京工商大学。
全国排名 | 院校 | 省市 | 类型 | 星级 | 办学层次 |
---|---|---|---|---|---|
150 | 青岛科技大学 | 山东 | 理工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150 | 温州医科大学 | 浙江 | 医药 | 4★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50 | 安徽医科大学 | 安徽 | 医药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151 | 北京工商大学 | 北京 | 财经 | 4★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51 | 天津科技大学 | 天津 | 理工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2、安徽医科大学省内大学排名
在安徽省内高校排名中,安徽医科大学处于安徽本省大学第6位,排名低于安徽农业大学,但高于安徽工业大学。
省内排名 | 院校 | 地市 | 类型 | 办学层次 | 全国排名 |
---|---|---|---|---|---|
4 | 安徽师范大学 | 芜湖市 | 师范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20 |
5 | 安徽农业大学 | 合肥市 | 农林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46 |
6 | 安徽医科大学 | 合肥市 | 医药 | 区域一流大学 | 150 |
7 | 安徽工业大学 | 马鞍山市 | 理工 | 区域一流大学 | 205 |
8 | 安徽财经大学 | 蚌埠市 | 财经 | 区域一流大学 | 215 |
3、安徽医科大学医药类大学排名
在全国医药类高校排名中,安徽医科大学位列第21名,排名低于温州医科大学,排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之上。
医药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省市 | 办学层次 | 全国排名 |
---|---|---|---|---|
19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广东 | 中国一流大学 | 135 |
20 | 温州医科大学 | 浙江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50 |
21 | 安徽医科大学 | 安徽 | 区域一流大学 | 150 |
22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 山东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54 |
23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黑龙江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67 |
二:安徽医科大学排名一览表(世界大学排名)
在全球国际大学排名中,不同评级机构对安徽医科大学排名存在较大差距。2024-2025年,安徽医科大学U.S.News世界排名为1308名。
评级机构 | 院校 | 年份 | 世界排名 |
---|---|---|---|
U.S.NEWS(美国) | 安徽医科大学 | 2024-2025 | 1308 |
三:安徽医科大学简介
学校创立之初,胸怀仁心医民、精医报国梦想的郭琦元、张锡祺、汤蠡舟、余云岫、李祖蔚、胡定安、陈邦典、万昕等一大批医学教育家在校任教,著书立说、陶育良医、康民济世。98年来,薪火相传的一代代安医人,始终秉承“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的校训,践行“弘毅担当、精医报国、康民济世”的安医精神,弘扬“厚德至善,博学济世”的校风、“崇教、乐教、善教”的教风和“求真、求精、求新”的学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五万余名高等医学专门人才,涌现出以毛泽东同志的保健医生朱仲丽、被称为“中国手”的于仲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秦伯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服务“两弹一星”工程的蒋本沂、临床药理学开创者徐叔云、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
学校坚持开门开放办学,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校地、校院和校企广泛合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布局,成为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创始副主席单位。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新机遇,筹建安徽医科大学深圳研究院。加快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打造大健康研究院健康大数据与群体医学研究所等重大创新平台。采取“学院+中心”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模式,积极推进新医科中心(新校区)项目建设,为推动我省医学教育创新、支撑大健康产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学校建有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拥有临床学院达50余所,实践教学基地90余所,分布于安徽省各地市及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同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瑞典、南非、加纳、埃塞俄比亚、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以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43所机构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与合作办学,双方互派专家学者、互派学生、相互交流信息资料、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