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药科大学最新排名多少?
1、广东药科大学在2025年的校友会全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421名,在广东省内高校中排名第35名,在全国医药类高校中排名第75名。
2、从世界大学排名来看,广东药科大学2024-2025年U.S.News世界排名为第1778位。
一:广东药科大学排名一览表(国内高校排名)
以下数据是赶考生根据校友会2025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整理而成的。由于各个排名机构的评价标准各有不同,所以广东药科大学在该排行榜中的排名结果可能会与大家自身的认知存在差异,仅供参考。
1、广东药科大学全国大学排名
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广东药科大学排名第421位,属于区域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层次。其综合实力弱于西安体育学院,强于杭州医学院。
全国排名 | 院校 | 省市 | 类型 | 星级 | 办学层次 |
---|---|---|---|---|---|
421 | 四川音乐学院 | 四川 | 艺术 | 4★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421 | 西安体育学院 | 陕西 | 体育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421 | 广东药科大学 | 广东 | 医药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421 | 杭州医学院 | 浙江 | 医药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421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 贵州 | 师范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2、广东药科大学省内大学排名
在广东省内高校排名中,广东药科大学处于广东本省大学第35位,排名低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但高于广东警官学院。
省内排名 | 院校 | 地市 | 类型 | 办学层次 | 全国排名 |
---|---|---|---|---|---|
33 |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 广州市 | 师范 | 区域知名大学 | 409 |
34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广州市 | 综合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421 |
35 | 广东药科大学 | 广州市 | 医药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421 |
36 | 广东警官学院 | 广州市 | 政法 | 区域一流大学 | 441 |
37 | 韩山师范学院 | 潮州市 | 师范 | 区域知名大学 | 441 |
3、广东药科大学医药类大学排名
在全国医药类高校排名中,广东药科大学位列第75名,排名低于川北医学院,排在杭州医学院之上。
医药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省市 | 办学层次 | 全国排名 |
---|---|---|---|---|
73 | 西安医学院 | 陕西 | 区域知名大学 | 409 |
74 | 川北医学院 | 四川 | 区域知名大学 | 409 |
75 | 广东药科大学 | 广东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421 |
76 | 杭州医学院 | 浙江 | 区域知名大学 | 421 |
77 | 吉林医药学院 | 吉林 | 区域知名大学 | 441 |
二:广东药科大学排名一览表(世界大学排名)
在全球国际大学排名中,不同评级机构对广东药科大学排名存在较大差距。2024-2025年,广东药科大学U.S.News世界排名为1778名。
评级机构 | 院校 | 年份 | 世界排名 |
---|---|---|---|
U.S.NEWS(美国) | 广东药科大学 | 2024-2025 | 1778 |
三:广东药科大学简介
广东药科大学是全国三所药科大学之一,是华南地区最早开办药学系列专业的高等学府。学校创办于1958年,原名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1978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命名广东医药学院;1994年易名广东药学院;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东药科大学。现有广州(大学城、宝岗、赤岗)、中山和云浮三大校区五个校园,占地近5300亩。学校拥有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22个学院(部)、3个研究所(中心)、2所直属附属三级甲等医院。经65年砥砺奋进,已发展成为“以药为主,药医结合,药工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独具特色的全国知名高等学府,先后进入广东省“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建设高校行列。
开放合作塑造品牌。学校先后与5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招收包括俄罗斯、印度、南非等20多个国家的各类留学生,开设药学专业国际班。持续开展高质量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近年举办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理事会2019年年会暨中俄国际医药科技创新与合作峰会、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会议、“何梁何利”基金高峰论坛暨图片展活动、5届岭南代谢病国际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29场,其中牵头举办中俄合作新冠疫情防控学术交流会议等8场中俄合作抗疫学术活动,成果纳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中方工作汇报,登载于科技部《中俄科技创新年工作简报》2020年第5期头条,打造了中俄合作抗疫学术交流品牌,为抗疫国际合作贡献了广药大力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推进“亚洲校园”项目,开展教育部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及粤港澳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