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工业大学最新排名多少?
1、长春工业大学在2025年的校友会全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318名,在吉林省内高校中排名第13名,在全国综合类高校中排名第113名。
2、从世界大学排名来看,长春工业大学2024-2025年U.S.News世界排名为第1979位。
一:长春工业大学排名一览表(国内高校排名)
以下数据是赶考生根据校友会2025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整理而成的。由于各个排名机构的评价标准各有不同,所以长春工业大学在该排行榜中的排名结果可能会与大家自身的认知存在差异,仅供参考。
1、长春工业大学全国大学排名
在全国高校排名中,长春工业大学排名第318位,属于区域一流大学的办学层次。其综合实力弱于首都体育学院,强于天津农学院。
全国排名 | 院校 | 省市 | 类型 | 星级 | 办学层次 |
---|---|---|---|---|---|
314 | 大理大学 | 云南 | 综合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314 | 首都体育学院 | 北京 | 体育 | 4★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318 | 长春工业大学 | 吉林 | 综合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318 | 天津农学院 | 天津 | 农林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318 | 山东交通学院 | 山东 | 理工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长春工业大学省内大学排名
在吉林省内高校排名中,长春工业大学处于吉林本省大学第13位,排名低于长春师范大学,但高于长春大学。
省内排名 | 院校 | 地市 | 类型 | 办学层次 | 全国排名 |
---|---|---|---|---|---|
11 | 长春中医药大学 | 长春市 | 医药 | 区域一流大学 | 290 |
12 | 长春师范大学 | 长春市 | 师范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301 |
13 | 长春工业大学 | 长春市 | 综合 | 区域一流大学 | 318 |
14 | 长春大学 | 长春市 | 综合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363 |
15 | 吉林艺术学院 | 长春市 | 艺术 | 区域一流大学 | 363 |
3、长春工业大学综合类大学排名
在全国综合类高校排名中,长春工业大学位列第113名,排名低于大理大学,排在湖北文理学院之上。
综合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省市 | 办学层次 | 全国排名 |
---|---|---|---|---|
111 | 塔里木大学 | 新疆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306 |
112 | 大理大学 | 云南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314 |
113 | 长春工业大学 | 吉林 | 区域一流大学 | 318 |
114 | 湖北文理学院 | 湖北 | 区域一流大学 | 323 |
115 | 洛阳师范学院 | 河南 | 区域知名大学 | 323 |
二:长春工业大学排名一览表(世界大学排名)
在全球国际大学排名中,不同评级机构对长春工业大学排名存在较大差距。2024-2025年,长春工业大学U.S.News世界排名为1979名。
评级机构 | 院校 | 年份 | 世界排名 |
---|---|---|---|
U.S.NEWS(美国) | 长春工业大学 | 2024-2025 | 1979 |
三:长春工业大学简介
长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艺术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始建于1952年,建校初期是国家为筹建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而创办的长春汽车工业学校,先后经历了长春工业专科学校、吉林理工学院、吉林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70年6月吉林工学院与吉林工业大学合并,1978年10月复校。2000年9月,长春煤炭工业学校、长春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吉林省工业设计学校并入。2002年3月,更名为长春工业大学。1992年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首批三所之一的省属重点高校,2004年再次被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2020年3月,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项目高校。
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国家级(科技部)技术转移中心1个,省级科研平台4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近五年,学校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项,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及国家艺术基金16项。科研成果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20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吉林省专利金奖2项。学校始终坚持科技研发工作与国家重大需求、吉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围绕制约传统产业发展和推动新兴产业培育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通过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在碳纤维全产业链升级、微纳与超精密加工、金属材料强韧化、高性能高分子新材料、冶金节能、轨道交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以及智能控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国内多个知名企业实现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多项技术助力企业实现创新发展,支撑和引领我省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