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邮电大学最新排名多少?
1、南京邮电大学在2025年的校友会全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23名,在江苏省内高校中排名第18名,在全国理工类高校中排名第47名。
2、从世界大学排名来看,南京邮电大学2024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处于401-500位,2024-2025年U.S.News世界排名为第737位。
一:南京邮电大学排名一览表(国内高校排名)
以下数据是赶考生根据校友会2025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整理而成的。由于各个排名机构的评价标准各有不同,所以南京邮电大学在该排行榜中的排名结果可能会与大家自身的认知存在差异,仅供参考。
1、南京邮电大学全国大学排名
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南京邮电大学排名第123位,属于中国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层次。其综合实力弱于长沙理工大学,强于长江大学。
全国排名 | 院校 | 省市 | 类型 | 星级 | 办学层次 |
---|---|---|---|---|---|
120 | 安徽师范大学 | 安徽 | 师范 | 4★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23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 | 理工 | 4★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23 | 南京邮电大学 | 江苏 | 理工 | 4★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25 | 长江大学 | 湖北 | 综合 | 4★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25 | 河南师范大学 | 河南 | 综合 | 4★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2、南京邮电大学省内大学排名
在江苏省内高校排名中,南京邮电大学处于江苏本省大学第18位,排名低于中国药科大学,但高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省内排名 | 院校 | 地市 | 类型 | 办学层次 | 全国排名 |
---|---|---|---|---|---|
16 | 南京医科大学 | 南京市 | 医药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04 |
17 | 中国药科大学 | 南京市 | 医药 | 中国一流大学 | 108 |
18 | 南京邮电大学 | 南京市 | 理工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23 |
19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南京市 | 理工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27 |
20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南京市 | 医药 | 中国一流大学 | 135 |
3、南京邮电大学理工类大学排名
在全国理工类高校排名中,南京邮电大学位列第47名,排名低于长沙理工大学,排在湖北工业大学之上。
理工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省市 | 办学层次 | 全国排名 |
---|---|---|---|---|
45 | 西南石油大学 | 四川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15 |
46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23 |
47 | 南京邮电大学 | 江苏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23 |
48 | 湖北工业大学 | 湖北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27 |
49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江苏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27 |
二:南京邮电大学排名一览表(世界大学排名)
在全球国际大学排名中,不同评级机构对南京邮电大学排名存在较大差距。2024年,南京邮电大学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为401-500名。2024-2025年,U.S.News世界排名为737名。
评级机构 | 院校 | 年份 | 世界排名 |
---|---|---|---|
U.S.NEWS(美国) | 南京邮电大学 | 2024-2025 | 737 |
ARWU(软科) | 南京邮电大学 | 2024 | 401-500 |
三:南京邮电大学简介
南京邮电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其前身是1942年诞生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战邮干训班,是我党、我军早期系统培养通信人才的学校之一。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本科高校,取名南京邮电学院;2005年4月,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学校原为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直属重点高校,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邮政局与江苏省)共建,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再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13年10月,原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正式并入南京邮电大学。学校秉承“信达天下 自强不息”的南邮精神,践行“厚德、弘毅、求是、笃行”的校训,发扬“勤奋、求实、进取、创新”的校风。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体,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理、工、经、管、文、教、艺、法等多学科相互交融,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高校。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现有仙林、三牌楼、锁金村、江宁四个校区,25个教学机构,在浦口区设有办学点,另外还在扬州举办了独立学院——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学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12个,本科专业61个。目前有4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3‰,国家一流专业27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14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8个。作为主要协同单位入选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作为牵头单位入选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现有各类在籍生3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