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州有哪些大学?
2025年常州市最新有本科、大专层次大学一共11所,排名最好的前十名大学分别是: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工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二、常州的大学排名一览表及分数线(全部名单)
注:以下是按照最低录取分高低进行排序得出的院校排名数据,仅供参考!
1、常州本科院校排名一览表(附:2024最低录取分数线)
常州最好的大学排名一览表及分数线(本科批):常州大学(排名第一,514分)、江苏理工学院(排名第二,472分)、常州工学院(排名第三,478分)。
排名 | 院校名称 | 招生地 | 属性 | 批次 | 物理类 | 历史类 |
---|---|---|---|---|---|---|
1 | 常州大学 | 江苏 | 公办 | 本科 | 514 | 551 |
2 | 江苏理工学院 | 江苏 | 公办 | 本科 | 472 | 482 |
3 | 常州工学院 | 江苏 | 公办 | 本科 | 492 | 478 |
2、常州专科院校排名一览表(附:2024最低录取分数线)
常州最好的大学排名一览表及分数线(专科批):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排名第一,482分)、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排名第二,479分)、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排名第三,472分)、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排名第四,471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排名第五,464分)。
排名 | 院校名称 | 招生地 | 属性 | 批次 | 物理类 | 历史类 |
---|---|---|---|---|---|---|
1 |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 | 公办 | 专科 | 447 | 441 |
2 |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 | 公办 | 专科 | 434 | 394 |
3 |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 江苏 | 公办 | 专科 | 388 | 220 |
4 |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 | 公办 | 专科 | 408 | 350 |
5 |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 | 公办 | 专科 | 432 | 397 |
6 |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 | 公办 | 专科 | 410 | 359 |
7 | 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江苏 | 公办 | 专科 | 395 | 273 |
8 |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 | 民办 | 专科 | 307 | 220 |
三、常州的大学简介
1、常州大学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高品质国际合作。以学生互换、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为重点,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爱尔兰梅努斯大学、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工艺美术大学联合举办电子信息工程、制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硕士)等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成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1项,省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项,省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学校通过高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现有40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与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大学共建了委内瑞拉首家孔子学院,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教育发展与职业培训厅共建了欧洲最大规模的孔子课堂。设有泰国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以色列文化研究中心等智库平台,助力中外人文交流。
2、江苏理工学院
学校以“厚德、博学、笃行”为校训,秉承“惟实励新、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发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恪守“师生为中心、学院办大学”的发展理念,坚持学院有特色、学生有特长、学科有特质、学业有特点、学术有影响,实施开放合作办学和校城融合发展战略,凝心聚力办好更为适合、更加优质、更具特色、更有情怀的大学教育,积极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双师型”卓越职教师资。
3、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秉承“立足信息产业,培育信息人才,服务信息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专注工业互联网,主攻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养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要素网络化、企业管理智慧化的“工业四化”应用型人才,服务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长三角产业协同转型升级,服务国家工业互联网高素质人才需求。现建有国家级重点专业8个、骨干专业7个、实训基地8个、精品课程9门、资源共享课程3门、优秀教学团队4个(含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全国模范教师1名、教学名师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全国技术能手1名、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牵头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2个、全国性职教集团1个、区域性职教集团(联盟)3个,并建有省品牌专业3个、省骨干专业7个、省特色专业7个、省重点专业群4个,省级工程中心4个、省实训基地9个、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4个、省人文社科重点建设和培育基地2个,省教学名师5名,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