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医药大学2024年在各省的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已公布,赶考生填报助手通过与省控线对比,得出了批次分差数据,这些数据对于预测2025年该校录取分数线是多少有重要参考价值,欢迎参考!
2024年贵州中医药大学录取分数线(2025参考):
一、贵州中医药大学2024录取分数线
在贵州(本省):
贵州中医药大学2024年在贵州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426分、物理类428分。
在外省(市):
1、在陕西省(本二)最低录取分数线:物理类450分。
2、在重庆市(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物理类505分、历史类535分。
3、在上海市(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431分。
4、在河北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物理类498分。
5、在甘肃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物理类480分、历史类509分。
二、贵州中医药大学各省录取分数线一览表2024(官方最新发布)
注:最低分差-表示该院校录取最低分与省控线的分差。分差值越大说明报考人数越多越难录取,分差值越小说明报考人数越少越被容易录取。
省份(批次) | 招生科目 | 最低分 | 省控线 | 最低分差 |
---|---|---|---|---|
安徽(本科) | 物理类 | 485 | 465 | 20 |
重庆(本科) | 物理类 | 505 | 427 | 78 |
历史类 | 535 | 428 | 107 | |
福建(本科) | 物理类 | 510 | 449 | 61 |
甘肃(本科) | 物理类 | 480 | 370 | 110 |
历史类 | 509 | 421 | 88 | |
广东(本科) | 物理类 | 487 | 442 | 45 |
历史类 | 522 | 428 | 94 | |
广西(本科) | 物理类 | 412 | 371 | 41 |
历史类 | 443 | 400 | 43 | |
贵州(本科) | 历史类 | 426 | 442 | - |
物理类 | 428 | 380 | 48 | |
海南(本科) | 综合类 | 548 | 483 | 65 |
河北(本科) | 物理类 | 498 | 448 | 50 |
河南(本二) | 理科 | 468 | 396 | 72 |
文科 | 457 | 428 | 29 | |
湖北(本科) | 物理类 | 488 | 437 | 51 |
湖南(本科) | 历史类 | 445 | 438 | 7 |
物理类 | 463 | 422 | 41 | |
江西(本科) | 物理类 | 498 | 448 | 50 |
江苏(本科) | 物理类 | 516 | 462 | 54 |
历史类 | 529 | 478 | 51 | |
辽宁(本科) | 物理类 | 470 | 368 | 102 |
内蒙古(本二A) | 理科 | 455 | 360 | 95 |
陕西(本二) | 理科 | 450 | 372 | 78 |
上海(本科) | 综合类 | 431 | 403 | 28 |
四川(本二) | 理科 | 501 | 459 | 42 |
文科 | 524 | 457 | 67 | |
云南(本二) | 理科 | 443 | 420 | 23 |
文科 | 484 | 480 | 4 | |
浙江(1段) | 综合类 | 492 | 492 | 0 |
浙江(2段) | 综合类 | 484 | 269 | 215 |
各省详细专业录取分数据: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附:贵州中医药大学简介
贵州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65年,原名“贵阳中医学院”。建校以来,秉承“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坚持“发展为先、质量为本、创新为源、育才为用”的教育理念,以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为己任,服务于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现已成为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支撑,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本硕博全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医药高等院校。
学校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着力解决中药材产业关键技术难题。天麻、石斛仿野生种植、太子参有性繁殖脱毒复壮等取得重大突破。主持制定铁皮石斛叶地方食品安全标准和八角莲等地方药材质量标准183个,主导研制热淋清颗粒、仙灵骨葆胶囊等苗药产品19个,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跃居全国第二,为贵州省健康产业“千亿产值”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校党委被中共贵州省委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
学校以开放的视野,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努力建立以东盟为中心,辐射全球的中医药教育新格局。先后与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为英国、巴西、厄瓜多尔等国家的学术团体及机构开展中医药培训;与英国高校合作举办药物制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实践基地、中德心脏康复基地等项目顺利开展;连续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及民族医药学术论坛,为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