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生

青岛科技大学2024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分(2025报考参考)

更新时间:2024-12-30 17:23:00

2024年考多少分能上青岛科技大学?今年最低录取分数线是多少?2025届考生可以参考青岛科技大学2024年在各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预测指导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

青岛科技大学2024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分(2025报考参考)

2024年青岛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

一:青岛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2024(省内)

在山东省(1段)最低录取分数为:综合类452分。

二、青岛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2024(其它省市)

1、在内蒙古(本一A)最低录取分数为:理科487分、文科506分。

2、在四川省(本一)最低录取分数为:理科554分。

3、在江西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为:物理类552分。

4、在辽宁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为:物理类519分。

5、在上海市(本科)最低录取分数为:综合类442分。

更多省市录取分数线,详见赶考生志愿模拟填报助手

三、青岛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一览表2024(2025年参考)

需注意的是,不同省份和地区的高考录取政策和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请访问青岛科技大学官方网站或电话咨询学校招生办。

省份院校科目最低分最低位次省控线
安徽(本科)青岛科技大学物理类52198134465
北京(本科)青岛科技大学综合类52626285434
重庆(本科)青岛科技大学物理类52745443427
福建(本科)青岛科技大学物理类51166723449
甘肃(本科)青岛科技大学物理类40874568370
广东(本科)青岛科技大学物理类526105271442
广西(本科)青岛科技大学物理类51645460371
贵州(本科)青岛科技大学物理类44298671380
青岛科技大学历史类44541020442
海南(本科)青岛科技大学综合类53128298483
河北(本科)青岛科技大学物理类502119549448
河南(本一)青岛科技大学(较高收费)理科519117381511
黑龙江(本科)青岛科技大学物理类44553875360
湖北(本科)青岛科技大学物理类53758872437
湖南(本科)青岛科技大学物理类51275170422
江西(本科)青岛科技大学物理类55237554448
吉林(本科)青岛科技大学物理类49029139345
江苏(本科)青岛科技大学物理类54784717462
辽宁(本科)青岛科技大学物理类51944353368
内蒙古(本一A)青岛科技大学理科48724677471
青岛科技大学文科5064660478
宁夏(本一)青岛科技大学理科44711628432
青海(本一)青岛科技大学理科39210419343
山东(1段)青岛科技大学综合类452298835444
山西(本一B)青岛科技大学(B)理科52036886506
青岛科技大学(B)文科--516
山西(本二A)青岛科技大学理科50146930418
陕西(本一)青岛科技大学(国家专项)理科47660586475
青岛科技大学文科50011046488
上海(本科)青岛科技大学综合类44233781403
四川(本一)青岛科技大学理科55466147539
天津(本科A)青岛科技大学综合类55024956475
新疆(本一)青岛科技大学理科41214714390
青岛科技大学文科4433196425
新疆(本一(单列类外语))青岛科技大学理科3506700390
青岛科技大学文科3791510425
云南(本一)青岛科技大学理科52436994505
浙江(1段)青岛科技大学综合类503165168492
数据来源于赶考生: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附:青岛科技大学简介

青岛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国家“111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获“山东省第一届省级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

学校始终坚持走政产学研融合之路,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已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7家,分别是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赛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金王集团、青岛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学校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专利转让数进入中国高校百强,为“天问一号”自主导航提供关键核心技术,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因“政产学研融合”而闻名的“青科大模式”广受社会赞誉,并被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以典型经验和做法进行深度报道。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完善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同2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国(境)外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获得1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基本形成了涵盖理、工、艺等学科专业多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格局。其中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德科技学院,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加快推进中德工业大学和中德青年科学院建设,实现中德合作办学一体化发展。牵头共建泰中国际橡胶学院,是山东首个在境外设立的办学机构,迈出了学校境外办学第一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