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官网最新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山东大学有新的专业学科参与评级,另外绝大多数学科也取得了可喜进步,不过也有部分学科被下调了评级。目前山东大学学科评估第五轮结果还未出炉,有最新消息进展,赶考生高考网会第一时间更新发布!
山东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预测(参考第四轮):
1、A+类学科:数学(共1个)。
2、A类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共2个)。
第五轮新增A类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考古学。
3、A-类学科: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药学、工商管理(共5个)。
第五轮新增A-类学科:物理学、生物学、电气工程、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统计学、哲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另外包括B+类学科20个、B类学科6个、B-类学科5个、C+类学科3个、C类学科1个、C-类学科1个,总共有44个学科上榜。详见如下山东大学科评估第四轮结果完整名单一览表。
山东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排名(完整版):
排名 | 院校名称 | 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
1 | 山东大学 | 数学 | A+ |
2 | 山东大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A |
3 | 山东大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A |
4 | 山东大学 | 应用经济学 | A- |
5 | 山东大学 | 外国语言文学 | A- |
6 | 山东大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A- |
7 | 山东大学 | 药学 | A- |
8 | 山东大学 | 工商管理 | A- |
9 | 山东大学 | 哲学 | B+ |
10 | 山东大学 | 法学 | B+ |
11 | 山东大学 | 理论经济学 | B+ |
12 | 山东大学 | 政治学 | B+ |
13 | 山东大学 | 考古学 | B+ |
14 | 山东大学 | 中国史 | B+ |
15 | 山东大学 | 物理学 | B+ |
16 | 山东大学 | 化学 | B+ |
17 | 山东大学 | 生物学 | B+ |
18 | 山东大学 | 统计学 | B+ |
19 | 山东大学 | 机械工程 | B+ |
20 | 山东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21 | 山东大学 | 电气工程 | B+ |
22 | 山东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B+ |
23 | 山东大学 | 土木工程 | B+ |
24 | 山东大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B+ |
25 | 山东大学 | 软件工程 | B+ |
26 | 山东大学 | 基础医学 | B+ |
27 | 山东大学 | 临床医学 | B+ |
28 | 山东大学 | 护理学 | B+ |
29 | 山东大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B |
30 | 山东大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B |
31 | 山东大学 | 口腔医学 | B |
32 | 山东大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B |
33 | 山东大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B |
34 | 山东大学 | 公共管理 | B |
35 | 山东大学 | 社会学 | B- |
36 | 山东大学 | 新闻传播学 | B- |
37 | 山东大学 | 生态学 | B- |
38 | 山东大学 | 光学工程 | B- |
39 | 山东大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B- |
40 | 山东大学 | 世界史 | C+ |
41 | 山东大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C+ |
42 | 山东大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C+ |
43 | 山东大学 | 力学 | C |
44 | 山东大学 | 水利工程 | C- |
更多数据: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数学学科取得了A+的成绩,用实力再次捍卫了本校王牌专业学科的地位。
山东大学学科实力简介:
是否是985 | 否 | 是否是211 | 否 |
是否是双一流 | 否 | 主管单位 | 教育部 |
创建时间 | 1901年 | 博士点数量 | 45 |
硕士点数量 | 51 | 学校类型 | 综合 |
所在城市 | 山东 济南市 | 办学层次 | 985,211,国重点,保研,双一流 |
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2017年顺利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
山东大学前身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120年来,山东大学始终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深入践行“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精神,踔厉奋发,薪火相传,积淀形成了“崇实求新”的校风,培养了60余万各类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