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官网最新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中国农业大学有新的专业学科参与评级,另外绝大多数学科也取得了可喜进步,不过也有部分学科被下调了评级。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学科评估第五轮结果还未出炉,有最新消息进展,赶考生高考网会第一时间更新发布!

中国农业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预测(参考第四轮):
1、A+类学科: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等(共6个)。
2、A类学科:生物学(共1个)。
3、A-类学科: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共2个)。
另外包括B+类学科5个、B类学科3个、B-类学科2个、C+类学科1个、C类学科1个、C-类学科4个,总共有25个学科上榜。详见如下中国农业大学科评估第四轮结果完整名单一览表。中国农业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排名(完整版):
| 排名 | 院校名称 | 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
| 1 | 中国农业大学 | 农业工程 | A+ | 
| 2 | 中国农业大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A+ | 
| 3 | 中国农业大学 | 作物学 | A+ | 
| 4 | 中国农业大学 | 畜牧学 | A+ | 
| 5 | 中国农业大学 | 兽医学 | A+ | 
| 6 | 中国农业大学 | 草学 | A+ | 
| 7 | 中国农业大学 | 生物学 | A | 
| 8 | 中国农业大学 | 植物保护 | A- | 
| 9 | 中国农业大学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A- | 
| 10 | 中国农业大学 | 生态学 | B+ | 
| 11 | 中国农业大学 | 水利工程 | B+ | 
| 12 | 中国农业大学 | 园艺学 | B+ | 
| 13 | 中国农业大学 | 农林经济管理 | B+ | 
| 14 | 中国农业大学 | 公共管理 | B+ | 
| 15 | 中国农业大学 | 社会学 | B | 
| 16 | 中国农业大学 | 机械工程 | B | 
| 17 | 中国农业大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B | 
| 18 | 中国农业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B- | 
| 19 | 中国农业大学 | 工商管理 | B- | 
| 20 | 中国农业大学 | 化学 | C+ | 
| 21 | 中国农业大学 | 数学 | C | 
| 22 | 中国农业大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C- | 
| 23 | 中国农业大学 | 电气工程 | C- | 
| 24 | 中国农业大学 | 土木工程 | C- | 
| 25 | 中国农业大学 |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 C- | 
| 更多数据: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草学学科取得了A+的成绩,用实力再次捍卫了本校王牌专业学科的地位。
中国农业大学学科实力简介:
| 是否是985 | 否 | 是否是211 | 否 | 
| 是否是双一流 | 否 | 主管单位 | 教育部 | 
| 创建时间 | 1905年 | 博士点数量 | 26 | 
| 硕士点数量 | 49 | 学校类型 | 农林 | 
| 所在城市 | 北京 海淀区 | 办学层次 | 985,211,保研,双一流 |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农业部机耕化农业专科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平原省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现任党委书记姜沛民,校长孙其信。
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是全国首批20个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通过自主审核增设了“营养与健康”“土地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农林高校首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共设有18个学院、1个实体教学单位和1个直属系,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7大学科门类;设有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教学部。在第四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6个一级学科获评A+,获评A+的学科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六位;学校现有1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包括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0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3个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基地,9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