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官网最新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郑州大学有新的专业学科参与评级,另外绝大多数学科也取得了可喜进步,不过也有部分学科被下调了评级。目前郑州大学学科评估第五轮结果还未出炉,有最新消息进展,赶考生高考网会第一时间更新发布!
郑州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预测(参考第四轮):
1、B+类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共7个)。
2、B类学科:法学、新闻传播学、数学、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共7个)。
3、B-类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物理学、基础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共5个)。
另外包括C+类学科11个、C类学科8个、C-类学科5个,总共有43个学科上榜。详见如下郑州大学科评估第四轮结果完整名单一览表。郑州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排名(完整版):
排名 | 院校名称 | 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
1 | 郑州大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B+ |
2 | 郑州大学 | 考古学 | B+ |
3 | 郑州大学 | 化学 | B+ |
4 | 郑州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5 | 郑州大学 | 水利工程 | B+ |
6 | 郑州大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B+ |
7 | 郑州大学 | 公共管理 | B+ |
8 | 郑州大学 | 法学 | B |
9 | 郑州大学 | 新闻传播学 | B |
10 | 郑州大学 | 数学 | B |
11 | 郑州大学 | 土木工程 | B |
12 | 郑州大学 | 软件工程 | B |
13 | 郑州大学 | 临床医学 | B |
14 | 郑州大学 | 药学 | B |
15 | 郑州大学 | 外国语言文学 | B- |
16 | 郑州大学 | 中国史 | B- |
17 | 郑州大学 | 物理学 | B- |
18 | 郑州大学 | 基础医学 | B- |
19 | 郑州大学 |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 B- |
20 | 郑州大学 | 应用经济学 | C+ |
21 | 郑州大学 | 体育学 | C+ |
22 | 郑州大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C+ |
23 | 郑州大学 | 世界史 | C+ |
24 | 郑州大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C+ |
25 | 郑州大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C+ |
26 | 郑州大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C+ |
27 | 郑州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C+ |
28 | 郑州大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C+ |
29 | 郑州大学 | 护理学 | C+ |
30 | 郑州大学 | 工商管理 | C+ |
31 | 郑州大学 | 政治学 | C |
32 | 郑州大学 | 生物学 | C |
33 | 郑州大学 | 统计学 | C |
34 | 郑州大学 | 力学 | C |
35 | 郑州大学 | 机械工程 | C |
36 | 郑州大学 | 电气工程 | C |
37 | 郑州大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C |
38 | 郑州大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C |
39 | 郑州大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C- |
40 | 郑州大学 | 建筑学 | C- |
41 | 郑州大学 | 城乡规划学 | C- |
42 | 郑州大学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C- |
43 | 郑州大学 | 音乐与舞蹈学 | C- |
更多数据: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公共管理学科取得了B+的成绩,用实力再次捍卫了本校王牌专业学科的地位。
郑州大学学科实力简介:
是否是985 | 否 | 是否是211 | 否 |
是否是双一流 | 否 | 主管单位 | 省政府 |
创建时间 | 1956年 | 博士点数量 | 35 |
硕士点数量 | 93 | 学校类型 | 综合 |
所在城市 | 河南 郑州市 | 办学层次 | 211,省重点,保研,双一流 |
郑州大学(简称郑大,英文简称:ZZU)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兴办,法定住所地为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学校总占地面积5700余亩,现有四个校区:主校区(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南校区(郑州市大学北路75号)、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7号)和东校区(郑州市大学北路40号)。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万余人、各类在校研究生(含非全日制)2.2万余人,以及来自85个国家的留学生2500余人。
郑州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承载着中原大地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呼唤,承载着河南亿万人民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承载着地方大学由大变强的重托,承载着中原崛起、民族复兴的意志,全体郑大人将坚持扎根中原大地办大学,秉持求是,勇敢担当,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强力推动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切实发挥文化引领、人才支撑、科技支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