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西考生多少分能上江苏科技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江苏科技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江苏科技大学在广西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广西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江苏科技大学
2025年广西高考考生要想上江苏科技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53分左右(位次5835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503分左右(位次53996名左右)。
1、2024年江苏科技大学在广西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47分(位次6859),物理类为453分(位次90719)。
2、2023年江苏科技大学在广西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55分(位次6545),物理类为504分(位次33657)。
3、2022年江苏科技大学在广西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48分(位次7485),物理类为480分(位次43881)。
注:以上只是广西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江苏科技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江苏科技大学在广西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广西(历史类) | 本科 | 547 | 6859 | 400 |
2024 | 广西(历史类) | 本科 | 558 | 5237 | 400 |
2023 | 广西(历史类) | 本一 | 555 | 6545 | 528 |
2022 | 广西(历史类) | 本一 | 548 | 7485 | 532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广西(物理类) | 本科 | 453 | 90719 | 371 |
2024 | 广西(物理类) | 本科 | 530 | 36912 | 371 |
2024 | 广西(物理类) | 本科 | 530 | 36912 | 371 |
2024 | 广西(物理类) | 本科 | 532 | 35727 | 371 |
2024 | 广西(物理类) | 本科 | 539 | 31790 | 371 |
2024 | 广西(物理类) | 本科 | 553 | 24459 | 371 |
2024 | 广西(物理类) | 本科 | 561 | 20793 | 371 |
2023 | 广西(物理类) | 本一 | 504 | 33657 | 475 |
2022 | 广西(物理类) | 本一 | 480 | 43881 | 47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广西高考多少分能上江苏科技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江苏科技大学简介
江苏科技大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综合实力在第三方评价机构USNews2023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130位,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位列中国高校第137位。
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多源合流,文化底蕴深厚。学校源自1933年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1953年组建成立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于1970年迁至镇江,1971年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校曾隶属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管理,1999年调整为中央与江苏省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同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并入,200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与学校合并,2004年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2021年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学校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高校。2023年,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长远奋斗目标。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坚持“育人为本、责任为先、公平为上、学术为魂”的办学理念,秉承“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大力弘扬“江海襟怀、同舟共济、扬帆致远”的“船魂”精神,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和社会进步为己任,为我国船舶工业、国防现代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师生为中心”,走与行业、区域融合发展之路,努力达到本科教学一流、优势学科一流、应用技术先进的办学水平,努力成为中国船舶工业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科技创新平台之一、学术交流中心之一,全面开创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