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考生多少分能上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江苏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江苏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2024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江苏专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394分(位次20409),物理类为434分(位次29954)。
2、2023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江苏专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334分(位次36836),物理类为421分(位次23464)。
3、2022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江苏专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15分(位次23983),物理类为396分(位次22473)。
注:以上只是江苏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江苏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江苏(历史类) | 专科 | 394 | 20409 | 260 |
2023 | 江苏(历史类) | 专科 | 334 | 36836 | 260 |
2023 | 江苏(历史类) | 专科 | 463 | 5334 | 260 |
2022 | 江苏(历史类) | 专科 | 415 | 23983 | 260 |
2022 | 江苏(历史类) | 专科 | 464 | 5080 | 260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江苏(物理类) | 专科 | 434 | 29954 | 220 |
2024 | 江苏(物理类) | 专科 | 441 | 25313 | 220 |
2024 | 江苏(物理类) | 专科 | 479 | 2876 | 220 |
2023 | 江苏(物理类) | 专科 | 421 | 23464 | 220 |
2023 | 江苏(物理类) | 专科 | 449 | 6413 | 220 |
2022 | 江苏(物理类) | 专科 | 396 | 22473 | 220 |
2022 | 江苏(物理类) | 专科 | 432 | 6393 | 220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江苏高考多少分能上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学校创办于1963年,原名常州市机械职业学校,2002年6月独立升格,现坐落于常州科教城。2010年获批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教育部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8年获批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2019年获批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2022年在“双高计划”建设中期绩效评价中获“优秀”等次。
树高千尺有根,江河万里有源,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60载风雨兼程,“矢志教育、技能强国”的办学梦想始终不渝。学校以“知行并进”为校训,始终坚持“一德一心、责先利后、砥砺琢磨、勇争一流”的学校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崇尚技术、开放共享、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敬业 爱生 言传 身教”的教风、“谦虚 好学 严谨 创新”的学风,培养了一代代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先后获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服务贡献50强、产教融合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获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两院院士路甬祥,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等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
学校以每个学生成才为办学己任,自2005年起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贯标认证工作。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模具技术学院、交通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创意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部、体育部、创新创业学院等13个教学单位。学校聚焦智能制造技术,研制专业群与智能制造产业链对接谱系,对接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链,覆盖品牌与创意、设计与加工、集成与维护、控制与决策、经营与管理、车辆与交通等环节,开设招生专业43个,设置10大专业群,形成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其中有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