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青海考生多少分能上西北民族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西北民族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西北民族大学在青海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青海高考多少分可以上西北民族大学
2025年青海高考考生要想上西北民族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336分左右(位次10194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342分左右(位次17732名左右)。
1、2024年西北民族大学在青海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369分(位次14),物理类为371分(位次13333)。
2、2023年西北民族大学在青海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335分(位次24),物理类为345分(位次13072)。
3、2022年西北民族大学在青海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345分(位次30),物理类为337分(位次15843)。
注:以上只是青海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西北民族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西北民族大学在青海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青海(历史类) | 本一 | 369 | 14 | 411 |
2024 | 青海(历史类) | 本一 | 429 | 3542 | 411 |
2024 | 青海(历史类) | 本一 | 446 | 1203 | 411 |
2024 | 青海(历史类) | 本一 | 484 | 180 | 411 |
2023 | 青海(历史类) | 本一 | 335 | 24 | 406 |
2023 | 青海(历史类) | 本一 | 400 | 2574 | 406 |
2023 | 青海(历史类) | 本一 | 421 | 3651 | 406 |
2023 | 青海(历史类) | 本一 | 430 | 1397 | 406 |
2023 | 青海(历史类) | 本一 | 488 | 318 | 406 |
2022 | 青海(历史类) | 本一 | 345 | 30 | 409 |
2022 | 青海(历史类) | 本一 | 422 | 3696 | 409 |
2022 | 青海(历史类) | 本一 | 460 | 575 | 409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青海(物理类) | 本一 | 371 | 13333 | 343 |
2024 | 青海(物理类) | 本一 | 390 | 4069 | 343 |
2023 | 青海(物理类) | 本一 | 345 | 13072 | 330 |
2023 | 青海(物理类) | 本一 | 373 | 3668 | 330 |
2022 | 青海(物理类) | 本一 | 337 | 15843 | 33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青海高考多少分能上西北民族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西北民族大学简介
西北民族大学坐落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兰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学府,隶属于国家民委,是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是甘肃省确定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设有25个教学科研单位,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个门类,有本科专业7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7个,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面向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师生3万余人。
近年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0余项,先后2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5年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量上取得重大突破,立项总数11项。编纂出版《格萨尔文库》,成为新时代《格萨尔》研究的学术重镇。出版英、法藏敦煌文献,被誉为敦煌文献整理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学校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入选“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批骨干企业”,为国内新冠肺炎病毒灭活疫苗提供了70%以上的生产用血清。学校先后同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数十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务实合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