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黑龙江考生多少分能上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在黑龙江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黑龙江新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2025年黑龙江新高考考生要想上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349分左右(位次37458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327分左右(位次98757名左右)。专科批:历史类预估需254分左右(位次53137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239分左右(位次118915名左右)。
【本科批】
1、2024年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在黑龙江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415分(位次22801),理科为360分(位次86751)。
2、2023年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在黑龙江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347分(位次23061),理科为329分(位次68319)。
3、2022年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在黑龙江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396分(位次19073),理科为352分(位次67546)。
【专科批】
1、2023年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在黑龙江专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249分(位次50380),理科为235分(位次100999)。
2、2022年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在黑龙江专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255分(位次51908),理科为249分(位次102198)。
注:以上只是黑龙江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在黑龙江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文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黑龙江(文科) | 本科 | - | - | 410 |
2024 | 黑龙江(文科) | 本科 | 415 | 22801 | 410 |
2023 | 黑龙江(文科) | 本二A | 347 | 23061 | 341 |
2023 | 黑龙江(文科) | 专科 | 249 | 50380 | 160 |
2022 | 黑龙江(文科) | 本二A | 396 | 19073 | 365 |
2022 | 黑龙江(文科) | 专科 | 255 | 51908 | 160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理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黑龙江(理科) | 本科 | 360 | 86751 | 360 |
2024 | 黑龙江(理科) | 本科 | 364 | 85192 | 360 |
2024 | 黑龙江(理科) | 本科 | 372 | 82081 | 360 |
2024 | 黑龙江(理科) | 本科 | 417 | 64484 | 360 |
2023 | 黑龙江(理科) | 本二A | 329 | 68319 | 287 |
2023 | 黑龙江(理科) | 专科 | 235 | 100999 | 160 |
2022 | 黑龙江(理科) | 本二A | 352 | 67546 | 308 |
2022 | 黑龙江(理科) | 专科 | 249 | 102198 | 160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黑龙江高考多少分能上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简介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享有“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美称的德阳市,现有罗江、绵竹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347亩。
办学定位清晰准确,应用专业特色鲜明。学校坚持“立足德阳、服务四川、辐射西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专创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学校设有智能制造与车辆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10个二级学院,80余个本、专科专业,在校学生3万余人。
培养目标精准笃定,育人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秉持“以担当社会责任的教育,培养担当社会责任的人才”办学理念,“明德、博学、笃行、创新”的校训,“坚韧不拔 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坚持以服务学生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