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陕西考生多少分能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陕西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陕西新高考多少分可以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5年陕西新高考考生要想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23分左右(位次6607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453分左右(位次76381名左右)。
1、2024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陕西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490分(位次13582),理科为475分(位次60985)。
2、2023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陕西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519分(位次7427),理科为451分(位次56736)。
3、2022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陕西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514分(位次7515),理科为453分(位次58502)。
注:以上只是陕西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陕西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文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陕西(文科) | 本一 | 490 | 13582 | 488 |
2023 | 陕西(文科) | 本一 | 519 | 7427 | 489 |
2022 | 陕西(文科) | 本一 | 514 | 7515 | 484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理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陕西(理科) | 本一 | 475 | 60985 | 475 |
2024 | 陕西(理科) | 本一 | 475 | 60968 | 475 |
2024 | 陕西(理科) | 本一 | 476 | 60073 | 475 |
2024 | 陕西(理科) | 本一 | 513 | 38599 | 475 |
2023 | 陕西(理科) | 本一 | 451 | 56736 | 443 |
2023 | 陕西(理科) | 本一 | 473 | 44077 | 443 |
2022 | 陕西(理科) | 本一 | 453 | 58502 | 449 |
2022 | 陕西(理科) | 本一 | 495 | 34045 | 449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陕西高考多少分能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简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现有雁塔、草堂两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园区。雁塔校区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古城墙;草堂校区坐落于高新区草寺东路;大学科技园位于西安高新技术东开发区幸福林带南段,东依景色怡人的浐灞生态园;两校区和科技园区总占地3700余亩。
学校是国务院首批获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拥有原国家重点学科3个(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入选陕西省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培育高校,建筑学入选有望冲刺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学科。学校现有博士点10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硕士点44个,其中,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点涉及工学、管理学2个学科门类,硕士点涉及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理学、法学、哲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交叉学科等10个学科门类,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紧盯“双一流”建设目标,不断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学科发展取得里程碑式的成绩,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重要突破,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学科取得预期成果,“建筑科技”学科链群优势更加彰显。工程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48‰,材料科学、环境与生态学、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建筑与建造环境学科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200名。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冶金工程等6个学科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单。
目前,在校各类学生总数36000余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名,研究生10000余名,留学生200余名;专任教师1900余名。拥有在职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南非科学院院士1名、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校友院士10名,国家教学名师1名,全国师德标兵1名,全国优秀教师4名、全国模范教师3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万人计划”入选者8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9名、入选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4人,国家评估认证委员会委员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名、在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14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名、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获准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