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天津考生多少分能上辽宁科技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辽宁科技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辽宁科技大学在天津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天津高考多少分可以上辽宁科技大学
2025年天津高考考生要想上辽宁科技大学本科批:综合类预估需504分左右(位次37572名左右)。
1、2024年辽宁科技大学在天津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为507分(位次36803)。
2、2023年辽宁科技大学在天津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为507分(位次35495)。
3、2022年辽宁科技大学在天津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为503分(位次34329)。
注:以上只是天津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辽宁科技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辽宁科技大学在天津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综合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07 | 36803 | 475 |
2024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26 | 31552 | 475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07 | 35495 | 472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17 | 32915 | 472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24 | 31119 | 472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37 | 27789 | 472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38 | 27512 | 472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03 | 34329 | 463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20 | 30828 | 463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28 | 29234 | 463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29 | 29031 | 463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32 | 28414 | 463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天津高考多少分能上辽宁科技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辽宁科技大学简介
辽宁科技大学是省属本科高校,始建于1948年,时为鞍山新华中学专科部,1949年组建鞍山工业专门学校,1950年改为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1958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鞍山钢铁学院,1998年由冶金工业部划转为辽宁省政府,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的体制。经教育部批准,2002年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2006年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成绩突出。学校科技园创建于1996年,2002年被认定为首批省级大学科技园,2010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15年技术转移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园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位居省内高校前列,近五年,转化科技成果1562项,其中,省内转化科技成果1254项。2019年学校入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百强;2020年学校入选“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成为国家首批40家、全省首批2家试点单位之一;2020年学校在高校院所以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排名中位列第78名,连续三年入选相关榜单;2022年学校跻身中国科技成果转化“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百强高校;2023年学校获批“辽宁省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试点单位”和“高校院所输出专利转化资金支持单位”。目前,科技园拥有3处孵化器,园区具备商务、法律、金融、财务和市场等5大服务平台,在园企业73户,在孵企业53家,毕业企业累计26户,成功孵化上市公司5家。技术转移中心在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考核评价中获评良好(B),在全国总排名第74位,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4位,在省内技术转移机构中位居首位;2021年,获批“省高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A类基地,为获批建设的5所A类高校之一。
学校服务行业及地方成果显著。学校立足辽宁、面向全国,为冶金行业和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钢铁冶金领域,牵头组建辽宁省冶金产业校企联盟和冶金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宝武、本钢等企业共建创新联盟、研发中心,助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在菱镁新材料领域,与辽宁菱镁产业基地和企业集群全面实施产学研合作,建立镁产业专业研究院4个,实施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示范工程10余项,助力辽宁菱镁产业转型创新发展。在精细化工领域,学校科研团队研发的“耐高温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膜)”,作为“天问一号”和“嫦娥五号”的关键组件材料,与探测器一同飞上火星和月球,解决了国内在该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技术成果与奥克集团合作落地转化,列入国家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项目,总投资达4亿元。此外,与科大聚龙集团联合建立国家金融安全及系统装备行业唯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成果达到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领航者;与鞍钢、东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东北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与中钢热能院联合共建“炼焦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邵安林共建智慧矿山研究院,服务支撑产业、地方高质量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