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宁夏考生多少分能上北京化工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北京化工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北京化工大学在宁夏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宁夏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北京化工大学
2025年宁夏高考考生要想上北京化工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31分左右(位次1615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414分左右(位次17848名左右)。
1、2024年北京化工大学在宁夏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46分(位次1109),物理类为464分(位次8863)。
2、2023年北京化工大学在宁夏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34分(位次1056),物理类为413分(位次11186)。
3、2022年北京化工大学在宁夏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88分(位次3238),物理类为431分(位次10438)。
注:以上只是宁夏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北京化工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北京化工大学在宁夏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宁夏(历史类) | 本一 | 546 | 1109 | 496 |
2023 | 宁夏(历史类) | 本一 | 534 | 1056 | 488 |
2022 | 宁夏(历史类) | 本一 | 488 | 3238 | 487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宁夏(物理类) | 本一 | 464 | 8863 | 432 |
2024 | 宁夏(物理类) | 本一 | 490 | 5844 | 432 |
2024 | 宁夏(物理类) | 本一 | 527 | 2969 | 432 |
2023 | 宁夏(物理类) | 本一 | 413 | 11186 | 397 |
2023 | 宁夏(物理类) | 本一 | 451 | 6416 | 397 |
2023 | 宁夏(物理类) | 本一 | 480 | 3964 | 397 |
2023 | 宁夏(物理类) | 本一 | 491 | 3192 | 397 |
2022 | 宁夏(物理类) | 本一 | 431 | 10438 | 412 |
2022 | 宁夏(物理类) | 本一 | 452 | 7372 | 412 |
2022 | 宁夏(物理类) | 本一 | 456 | 6948 | 412 |
2022 | 宁夏(物理类) | 本一 | 494 | 3378 | 412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宁夏高考多少分能上北京化工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北京化工大学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经过65年建设发展,学校形成了“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国际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现有17个院(系),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600余人,研究生9200余人(其中博士1700余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2100余人,学历留学生370余人。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与美、英、法、俄、德、澳、韩、日、意等48个国家(地区)的163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建有1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3个北京市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首次获批科技部中国和欧洲国家联合实验室项目“中希生物能源联合实验室”,获批教育部“生物能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积极推进学生国际交流,实施“北化-世界百强高校本硕博精英计划”,与19个国家(地区)的60余个机构开展80余项学生赴海外学习项目,资助学生赴境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博士联合培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