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考生多少分能上宁夏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宁夏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宁夏大学在广东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广东新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宁夏大学
2025年广东新高考考生要想上宁夏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64分左右(位次10185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532分左右(位次96000名左右)。
1、2024年宁夏大学在广东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564分(位次10239),理科为537分(位次87649)。
2、2023年宁夏大学在广东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565分(位次10463),理科为530分(位次100111)。
3、2022年宁夏大学在广东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549分(位次12930),理科为546分(位次75832)。
注:以上只是广东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宁夏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宁夏大学在广东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文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广东(文科) | 本科 | 564 | 10239 | 428 |
2023 | 广东(文科) | 本科 | 565 | 10463 | 433 |
2022 | 广东(文科) | 本科 | 549 | 12930 | 437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理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广东(理科) | 本科 | 537 | 87649 | 442 |
2024 | 广东(理科) | 本科 | 569 | 48618 | 442 |
2024 | 广东(理科) | 本科 | 577 | 39990 | 442 |
2023 | 广东(理科) | 本科 | 530 | 100111 | 439 |
2023 | 广东(理科) | 本科 | 572 | 50975 | 439 |
2022 | 广东(理科) | 本科 | 546 | 75832 | 445 |
2022 | 广东(理科) | 本科 | 567 | 50365 | 44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广东高考多少分能上宁夏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宁夏大学简介
宁夏大学是教育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按照“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确定了“加强基础、强化实践、发展特长、注重创新、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通过构建两个方案(专业培养方案、人格培养方案)、完善两个体系(“四位一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打造五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教师教育平台、课程建设平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加以实施。力求通过努力,使所有本科生以不同方式参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活动,并使其中30%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现有本科专业84个,其中2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试点专业8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4个专业通过国家认证。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国家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体育科普基地1个,国家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共同建设牵头高校,获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3个。
学校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盘活创新要素,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创新、有组织的转化、有组织的服务。“十三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266余项,科研经费总量达到15.01亿元;获各类科研奖励成果53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51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8项)、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354篇,教育部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项,宁夏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2项,宁夏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9项。学校积极对接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以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模式为途径,以服务社会体制机制创新为驱动,先后与自治区5个市、12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派出了百余名科技扶贫指导员、专家服务团、“三区”科技人才和岗位科学家,建立了“草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创新联盟。依托重大科技项目,相继推广应用了一批技术、装备,2020年以来,131项技术成果顺利转化,成果转化数量持续增长,转化收益1856万元。学校现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获批建设了国家大学科技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