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考生多少分能上华北科技学院?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华北科技学院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华北科技学院在江苏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江苏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华北科技学院
2025年江苏高考考生要想上华北科技学院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08分左右(位次36738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493分左右(位次153369名左右)。
1、2024年华北科技学院在江苏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13分(位次34140),物理类为508分(位次133497)。
2、2023年华北科技学院在江苏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09分(位次35866),物理类为495分(位次131453)。
3、2022年华北科技学院在江苏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05分(位次33554),物理类为450分(位次150236)。
注:以上只是江苏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华北科技学院,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华北科技学院在江苏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江苏(历史类) | 本科 | 513 | 34140 | 478 |
2023 | 江苏(历史类) | 本科 | 509 | 35866 | 474 |
2022 | 江苏(历史类) | 本科 | 505 | 33554 | 471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江苏(物理类) | 本科 | 508 | 133497 | 462 |
2024 | 江苏(物理类) | 本科 | 513 | 126938 | 462 |
2024 | 江苏(物理类) | 本科 | 514 | 125639 | 462 |
2023 | 江苏(物理类) | 本科 | 495 | 131453 | 448 |
2023 | 江苏(物理类) | 本科 | 496 | 130482 | 448 |
2023 | 江苏(物理类) | 本科 | 504 | 122564 | 448 |
2023 | 江苏(物理类) | 本科 | 508 | 118485 | 448 |
2023 | 江苏(物理类) | 本科 | 521 | 105373 | 448 |
2022 | 江苏(物理类) | 本科 | 450 | 150236 | 429 |
2022 | 江苏(物理类) | 本科 | 501 | 105511 | 429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江苏高考多少分能上华北科技学院,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华北科技学院简介
华北科技学院是应急管理部直属高校,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中央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1955年划归煤炭部,更名为煤炭工业部干部学校;1982年升格为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1985年成立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同学校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1993年转制为普通高等学校,更名为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华北科技学院;2011年获得工程硕士(安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
学校把服务支撑大国应急管理事业作为第一面向,坚持立足应急管理、面向公共安全、服务经济社会,着力打造服务应急管理事业需要的人才培养高地、科技创新高地、教育培训高地,逐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和短期培训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长期承担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方面干部培训业务,依托培训优势学校建成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执法综合实训华北基地(投资1亿元)、国家矿山安全监管监察干部网络学院、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与京煤集团合作建设国家级安全生产事故预控与应急处置技术实验实训和科普基地(投资3亿元);开展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相关法规、政策、标准研究及题库开发、大纲研制,履行全国安全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职能,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行业领域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安全与应急类线上线下培训课程已建成249门,正在建设55门(投资0.2亿元)。依托培训形成的事故预控、安全监管监察、应急处置等教学案例库和“双师型”师资、实践基地等办学资源,同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协同发展、相互促进,有效支撑实战性、应用型安全与应急类本科、研究生培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