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北高考历史类考生522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522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湖北历史类522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一、湖北高考历史类522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湖北高考历史类522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西南医科大学(公办)、长江大学(公办)、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公办)、山东理工大学(公办)、云南民族大学(公办),一共542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4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湖北高考历史类录取线为522分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3-2021年各大学在湖北省(历史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22分的院校一共有21所。其中公办院校21所,民办院校0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21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
年份 | 院校 | 属性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位次 |
---|---|---|---|---|---|
2023 | 西南医科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522/14972 |
2023 | 长江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522/14972 |
2023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522/14972 |
2022 | 长江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522/15059 |
2022 | 湖北师范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522/15059 |
2022 | 安徽中医药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522/15059 |
2021 | 北方民族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522/26948 |
2021 | 六盘水师范学院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522/26948 |
2021 | 湖北工程学院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522/26948 |
在湖北历史类522分可以上的大学(共21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以上湖北高考历史类522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湖北高考历史类522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西南医科大学简介
西南医科大学是四川省省属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云贵川渝结合区域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泸州。学校前身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始建于1951年,1959年升格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泸州医学院,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1年开始联合培养博士,2004年起开展留学本科生学历教育,2010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5年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先后与2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对外合作交流关系,并多次成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建成了中国-葡语系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先后为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博士后、研究生和本科生500余人。
2、湖北师范大学简介
湖北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为主要学科门类,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体的省属重点本科高等师范院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建设高校、湖北省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瑞士、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新加坡、哈萨克斯坦、印度、日本等国家40多所高校及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长期坚持聘请外籍教师、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接收海外留学生来校进修和攻读学位,派遣教师到国外进修、教学和进行合作研究,派遣学生到国外大学学习深造。目前学校已与英国奥斯特大学合作在北爱尔兰建立了1所孔子学院、8所孔子课堂。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断拓展,国际合作办学格局良好。
3、北方民族大学简介
北方民族大学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一所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坐落在“塞上江南”——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是我国唯一一所建立在民族八省区的中央部委高校。学校前身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始建于1984年,2008年更名为北方民族大学。学校为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科学研究:学校坚持“科研追求原创,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科研提升学校”理念,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用在实践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研究、工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技术、兴边富民与乡村振兴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个国家级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