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高考613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613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山东613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一、山东高考613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山东高考613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山东大学(公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公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公办)、四川大学(公办)、中国政法大学(公办),一共1066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山东高考613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山东省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613分的院校一共有5所。其中公办院校5所,民办院校0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5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
年份 | 院校 | 属性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位次 |
---|---|---|---|---|---|
2024 | 山东大学 | 公办 | 综合类 | 1段 | 613/14653 |
2023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公办 | 综合类 | 1段 | 613/16634 |
2023 | 北京邮电大学 | 公办 | 综合类 | 1段 | 613/16461 |
2022 | 北京理工大学 | 公办 | 综合类 | 1段 | 613/9493 |
2022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公办 | 综合类 | 1段 | 613/9675 |
在山东613分可以上的大学(共5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以上山东高考613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山东高考613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简介
2020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学校在新的起点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等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威海校区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积极推进有组织的科研,稳步推进车船海等特色学科建设。与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威海市政府共建国家首个浅海海上综合试验场,拥有对海监测与信息处理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海洋无人系统跨域协同与综合保障实验室、海洋工程材料及深加工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39个。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28项。
2、北京邮电大学简介
六十余载风雨砥砺,六十余载春华秋实。明光之北、蓟门之南,古老的城墙,见证了永不消逝的电波;鸿雁翱翔、银杏巍巍,坚实的土地,承载了信息黄埔的传奇。
——聚焦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成效不断彰显。学校大力弘扬“网络强国、网信报国”的价值引领,着力打造与“四个服务”贴合更紧,与“大通信观、大网络观、大数据观、大安全观”融合更深的育人体系,不断深化思教、产教、科教、创教育人质效,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之中。近年来,学校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国家级教学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教育成果奖、北京市教育成果奖等各级各类评选工作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立未来学院“元班”,开展本硕博贯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北邮—华为学院”,打造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产教融合“北邮方案”。入选首批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高校,承担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学生创新创业和专业竞赛成绩突出,居全国高校前列。学生深造率、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全国高校领先水平,毕业生积极投身信息通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战略领域,为国家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要行业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简称中国社科大 ),英文名称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UCASS),校训“笃学、慎思、明辨、尚行”,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而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针,致力培养政治可靠、作风过硬、理论深厚、学术精湛的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
历史上曾集聚了郭沫若、范文澜、陈垣、潘梓年、金岳霖、陈翰笙、郑振铎、吕振羽、侯外庐、吕叔湘、冯至、尹达、于光远、孙冶方、许涤新、钱俊瑞、丁声树、夏鼐、何其芳、刘大年、顾颉刚、俞平伯、罗尔纲、贺麟、钱锺书、宦乡、张友渔、徐梵澄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