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高考历史类考生421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421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湖北历史类421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一、湖北高考历史类421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湖北高考历史类421分能上的好大学有(专科批):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公办)、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公办)、苏州市职业大学(公办)、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公办)、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办),一共590所专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湖北高考文史类421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湖北省(文史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421分的院校一共有3所。其中公办院校3所,民办院校0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3所。
| 年份 | 院校 | 属性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位次 | 
|---|---|---|---|---|---|
| 2024 |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 公办 | 历史类 | 专科 | 421/49550 | 
| 2024 |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 公办 | 历史类 | 专科 | 421/49550 | 
| 2024 |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 公办 | 历史类 | 专科 | 421/49550 | 
| 2022 |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公办 | 历史类 | 专科 | 421/56831 | 
| 在湖北历史类421分可以上的大学(共3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
注:以上湖北高考历史类421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湖北高考历史类421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简介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是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是“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全国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省“双高校立项建设单位”(A档);是“国家软件技术实训基地”,教育部等六部委确定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国家大数据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牵头单位;获评湖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湖北省示范平安学校,在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中是高职院校唯一一家副会长单位。
综合实力突出,育人成果丰硕。学校承接2023全国教育数字化现场推进会职业教育成果的现场展示,获得教育部领导高度认可;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成功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视觉系统应用”赛项,获颁“突出贡献奖”。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6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持有率超过90%。2023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8.65%,升学率37.04%。
2、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简介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起源于1904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两湖总师范学堂,迄今已有120年办学历史。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6万人,教职工千余人。现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850亩,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现有馆藏图书135万余册,电子图书40余万册;校内实训室340余间(片),校外实训基地300余个;教学设备总值近3亿元,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学校是“国家优质校”、省域“双高校立项建设单位”(A类),教育部“师范教育先进学校”、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单位、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1+X证书试点单位、全国百佳优秀继续教育培训院校、全国首批健康学校建设单位,湖北省办学水平优秀学校、优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武汉·中国车谷产教联合体”学校牵头单位。
3、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介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焦作师专”)是河南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单位。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的“怀庆府师范学堂”,是河南省最早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之一,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专科学校。建校以来,一代代师专人坚守教育报国的初心和使命,秉承“厚德、进学、明辨、笃行”的校训,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为河南省特别是豫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基础设施完善,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现有人民路、丰收路、学苑路三个校区,建筑面积295046.25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价值9862.54万元,馆藏中外文纸质图书127.09万册,电子图书47.28万册,建有现代化的智慧校园平台和功能齐全的实习实训场所。现有教职工69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5人、副高级职称18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41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市厅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2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