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云南考生多少分能上西南交通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西南交通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西南交通大学在云南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云南新高考多少分可以上西南交通大学
2025年云南新高考考生要想上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73分左右(位次7815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555分左右(位次22136名左右)。
1、2024年西南交通大学在云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577分(位次7146),理科为542分(位次28090)。
2、2023年西南交通大学在云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576分(位次3561),理科为553分(位次16769)。
3、2022年西南交通大学在云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600分(位次5565),理科为548分(位次24146)。
注:以上只是云南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西南交通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西南交通大学在云南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文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云南(文科) | 本一 | 577 | 7146 | 550 |
2024 | 云南(文科) | 本一 | 614 | 1782 | 550 |
2024 | 云南(文科) | 本一 | 614 | 1782 | 550 |
2023 | 云南(文科) | 本一 | 576 | 3561 | 530 |
2023 | 云南(文科) | 本一 | 594 | 1757 | 530 |
2023 | 云南(文科) | 本一 | 597 | 1552 | 530 |
2022 | 云南(文科) | 本一 | 600 | 5565 | 575 |
2022 | 云南(文科) | 本一 | 626 | 1930 | 575 |
2022 | 云南(文科) | 本一 | 632 | 1397 | 57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理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云南(理科) | 本一 | 542 | 28090 | 505 |
2024 | 云南(理科) | 本一 | 572 | 16005 | 505 |
2024 | 云南(理科) | 本一 | 586 | 11534 | 505 |
2024 | 云南(理科) | 本一 | 601 | 7424 | 505 |
2024 | 云南(理科) | 本一 | 608 | 6118 | 505 |
2023 | 云南(理科) | 本一 | 553 | 16769 | 485 |
2023 | 云南(理科) | 本一 | 553 | 16769 | 485 |
2023 | 云南(理科) | 本一 | 554 | 16458 | 485 |
2023 | 云南(理科) | 本一 | 589 | 7517 | 485 |
2023 | 云南(理科) | 本一 | 595 | 6422 | 485 |
2022 | 云南(理科) | 本一 | 548 | 24146 | 515 |
2022 | 云南(理科) | 本一 | 578 | 13785 | 515 |
2022 | 云南(理科) | 本一 | 581 | 12958 | 515 |
2022 | 云南(理科) | 本一 | 602 | 7818 | 515 |
2022 | 云南(理科) | 本一 | 602 | 7818 | 51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云南高考多少分能上西南交通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西南交通大学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建设高校,设有研究生院。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成都。
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同6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成立“西南交大-利兹学院”,牵头成立“一带一路”铁路国际教育联盟,高质量建设成都东部(国际)校区,“2+2”“本硕4+1”“中法4+4”等留学、游学、访学项目和“暑期国际课程周”等在地国际化项目涵盖全部年级;建有7个国家外专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办有5本国际学术期刊。
学校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未来轨道交通未来技术产业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以及技术转移研究院,建立了“科技—孵化—产业”全链条成果转化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实验”,相关改革实物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