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贵州考生多少分能上南开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南开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南开大学在贵州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贵州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南开大学
2025年贵州高考考生要想上南开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644分左右(位次214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598分左右(位次9209名左右)。
1、2024年南开大学在贵州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630分(位次508),物理类为629分(位次3381)。
2、2023年南开大学在贵州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639分(位次343),物理类为597分(位次4352)。
3、2022年南开大学在贵州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640分(位次333),物理类为597分(位次2577)。
注:以上只是贵州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南开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南开大学在贵州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贵州(历史类) | 本科 | 630 | 508 | 442 |
2024 | 贵州(历史类) | 本科 | 631 | 476 | 442 |
2024 | 贵州(历史类) | 本科 | 642 | 249 | 442 |
2023 | 贵州(历史类) | 本一 | 639 | 343 | 545 |
2023 | 贵州(历史类) | 本一 | 646 | 216 | 545 |
2022 | 贵州(历史类) | 本一 | 640 | 333 | 549 |
2022 | 贵州(历史类) | 本一 | 641 | 298 | 549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贵州(物理类) | 本科 | 629 | 3381 | 380 |
2024 | 贵州(物理类) | 本科 | 645 | 1722 | 380 |
2023 | 贵州(物理类) | 本一 | 597 | 4352 | 459 |
2023 | 贵州(物理类) | 本一 | 621 | 2114 | 459 |
2023 | 贵州(物理类) | 本一 | 634 | 1277 | 459 |
2022 | 贵州(物理类) | 本一 | 597 | 2577 | 451 |
2022 | 贵州(物理类) | 本一 | 611 | 1452 | 451 |
2022 | 贵州(物理类) | 本一 | 615 | 1220 | 451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贵州高考多少分能上南开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南开大学简介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学校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由近代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学校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经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支持,学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5年9月,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校区“一校三区”办学格局。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着力培养造就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家型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286人,其中教授959人、副教授896人;有博士生导师1052人、硕士生导师795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7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8人、青年拔尖人才3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9人、青年学者3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0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40余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