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北高考历史类考生640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640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河北历史类640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一、河北高考历史类640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河北高考历史类640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中山大学(公办)、中央财经大学(公办)、西安交通大学(公办)、厦门大学(公办)、北京理工大学(公办),一共963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河北高考文史类640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河北省(文史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640分的院校一共有3所。其中公办院校3所,民办院校0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3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
年份 | 院校 | 属性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位次 |
---|---|---|---|---|---|
2023 | 同济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640/355 |
2022 | 南京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640/143 |
2022 | 浙江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640/143 |
在河北历史类640分可以上的大学(共3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以上河北高考历史类640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河北高考历史类640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同济大学简介
同济的100年,是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100年;
目前,同济大学设有30个专业学院,12家附属医院,12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沪北等4个主要校区和临港、张江等研究基地,占地面积约2.59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95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63万余册。
2、南京大学简介
南京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大原址。
南京大学目前拥有仙林、鼓楼、浦口、苏州四个校区,有40个院系,本科生14714人、硕士研究生18103人、博士研究生9430人、留学生1396人。现有“双一流”建设学科1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本科专业9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基地14个。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1个,各类省部级科研平台80余个。
3、浙江大学简介
浙江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个门类,设有7个学部、40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7家直属附属医院。学校现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占地面积7390613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808.6万册。截至2023年底,学校有全日制学生67656人、国际学生5514人、教职工9557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全职院士27人、中国工程院全职院士21人、文科资深教授1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3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0人。2022年,浙江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1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绝大多数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可喜进步。
浙江大学紧紧围绕“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涌现出大批著名科学家、文化大师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4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位“八一勋章”获得者、1位全军挂像英模、5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6位“最美奋斗者”和230余位两院院士等杰出典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