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考生多少分能上大连海事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大连海事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大连海事大学在安徽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大连海事大学
2025年安徽高考考生要想上大连海事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74分左右(位次7439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570分左右(位次46334名左右)。
1、2024年大连海事大学在安徽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600分(位次3600),物理类为592分(位次30571)。
2、2023年大连海事大学在安徽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73分(位次3565),物理类为568分(位次31356)。
3、2022年大连海事大学在安徽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73分(位次3223),物理类为560分(位次31757)。
注:以上只是安徽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大连海事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大连海事大学在安徽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安徽(历史类) | 本科 | 600 | 3600 | 462 |
2024 | 安徽(历史类) | 本科 | 605 | 2943 | 462 |
2024 | 安徽(历史类) | 本科 | 612 | 2284 | 462 |
2023 | 安徽(历史类) | 本一 | 573 | 3565 | 495 |
2022 | 安徽(历史类) | 本一 | 573 | 3223 | 523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安徽(物理类) | 本科 | 592 | 30571 | 465 |
2024 | 安徽(物理类) | 本科 | 593 | 29974 | 465 |
2024 | 安徽(物理类) | 本科 | 607 | 21526 | 465 |
2024 | 安徽(物理类) | 本科 | 608 | 20896 | 465 |
2023 | 安徽(物理类) | 本一 | 568 | 31356 | 482 |
2023 | 安徽(物理类) | 本一 | 587 | 21258 | 482 |
2022 | 安徽(物理类) | 本一 | 560 | 31757 | 491 |
2022 | 安徽(物理类) | 本一 | 576 | 21871 | 491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安徽高考多少分能上大连海事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大连海事大学简介
大连海事大学(原大连海运学院)是交通运输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是交通运输部、教育部、辽宁省人民政府、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源于1909年设立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1911年唐文治以船政科为基础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商船学堂,1912年更名为吴淞商船学校,1915年停办,1929年复校后更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37年再度停办,1939年于重庆复校并更名为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1943年并入位于重庆的国立交通大学,1946年于上海复校并更名为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50年与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合并成立上海航务学院。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上海航务学院与发端于1927年东北商船学校的东北航海学院合并组建大连海运学院,同年,发端于1920年集美学校水产科的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并入。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63年,国务院批准学校航海类专业实施半军事管理。198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国际海事组织(IMO)在学校设立了亚太地区国际海事培训中心。1985年,世界海事大学在学校设立分校。1994年,学校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1997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998年,学校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国家港务监督局(现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和挪威船级社(DNV)认证,成为国内率先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引入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高校。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持续优化“国家—省部—校级”三级科研平台体系布局,现已形成装备精良、开放共享的高水平科研基地集群。截至目前,学校拥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60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和基地,35个市级重点科研平台和基地。按照“搭平台,建团队,育人才,出成果”的工作思路,学校不断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努力提升科研服务水平,大力提升学校科技创新实力,全力为我校“双一流”建设和研究型世界一流海事大学建设引擎注入强劲动力,在促进交通科技进步、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