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贵州考生多少分能上大连海事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大连海事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大连海事大学在贵州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贵州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大连海事大学
2025年贵州高考考生要想上大连海事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52分左右(位次6799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559分左右(位次21112名左右)。
1、2024年大连海事大学在贵州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76分(位次3794),物理类为506分(位次47945)。
2、2023年大连海事大学在贵州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48分(位次9531),物理类为556分(位次11344)。
3、2022年大连海事大学在贵州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608分(位次1771),物理类为536分(位次13196)。
注:以上只是贵州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大连海事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大连海事大学在贵州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贵州(历史类) | 本科 | 576 | 3794 | 442 |
2023 | 贵州(历史类) | 本一 | 548 | 9531 | 545 |
2022 | 贵州(历史类) | 本一 | 608 | 1771 | 549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贵州(物理类) | 本科 | 506 | 47945 | 380 |
2024 | 贵州(物理类) | 本科 | 562 | 20034 | 380 |
2023 | 贵州(物理类) | 本一 | 556 | 11344 | 459 |
2022 | 贵州(物理类) | 本一 | 536 | 13196 | 451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贵州高考多少分能上大连海事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大连海事大学简介
大连海事大学(原大连海运学院)是交通运输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是交通运输部、教育部、辽宁省人民政府、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源于1909年设立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1911年唐文治以船政科为基础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商船学堂,1912年更名为吴淞商船学校,1915年停办,1929年复校后更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37年再度停办,1939年于重庆复校并更名为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1943年并入位于重庆的国立交通大学,1946年于上海复校并更名为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50年与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合并成立上海航务学院。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上海航务学院与发端于1927年东北商船学校的东北航海学院合并组建大连海运学院,同年,发端于1920年集美学校水产科的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并入。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63年,国务院批准学校航海类专业实施半军事管理。198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国际海事组织(IMO)在学校设立了亚太地区国际海事培训中心。1985年,世界海事大学在学校设立分校。1994年,学校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1997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998年,学校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国家港务监督局(现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和挪威船级社(DNV)认证,成为国内率先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引入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高校。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目前设有航海学院、轮机工程学院、船舶电气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理学院、国际联合学院、体育工作部、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交通运输高级研修学院)、航海训练与工程实践中心、人文社科研究院(航运发展研究院)、留学生教育中心等21个教学科研机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计2万余人,同时招收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并校70年多来,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十余万名,其中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航运事业的骨干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