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考生多少分能上西安交通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西安交通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西安交通大学在江苏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江苏新高考多少分可以上西安交通大学
2025年江苏新高考考生要想上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631分左右(位次650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637分左右(位次8805名左右)。
1、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在江苏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626分(位次924),理科为629分(位次12126)。
2、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在江苏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627分(位次1025),理科为633分(位次11593)。
3、2022年西安交通大学在江苏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599分(位次988),理科为606分(位次10404)。
注:以上只是江苏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西安交通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西安交通大学在江苏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文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江苏(文科) | 本科 | 626 | 924 | 478 |
2023 | 江苏(文科) | 本科 | 627 | 1025 | 474 |
2022 | 江苏(文科) | 本科 | 599 | 988 | 471 |
2022 | 江苏(文科) | 本科 | 600 | 929 | 471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理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江苏(理科) | 本科 | 629 | 12126 | 462 |
2024 | 江苏(理科) | 本科 | 646 | 5644 | 462 |
2024 | 江苏(理科) | 本科 | 650 | 4500 | 462 |
2024 | 江苏(理科) | 本科 | 655 | 3229 | 462 |
2023 | 江苏(理科) | 本科 | 633 | 11593 | 448 |
2023 | 江苏(理科) | 本科 | 646 | 6254 | 448 |
2023 | 江苏(理科) | 本科 | 654 | 3870 | 448 |
2023 | 江苏(理科) | 本科 | 657 | 3166 | 448 |
2022 | 江苏(理科) | 本科 | 606 | 10404 | 429 |
2022 | 江苏(理科) | 本科 | 626 | 3822 | 429 |
2022 | 江苏(理科) | 本科 | 627 | 3627 | 429 |
2022 | 江苏(理科) | 本科 | 634 | 2301 | 429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江苏高考多少分能上西安交通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西安交通大学简介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学校坚持“求实学、务实业”办学宗旨,强调“修一等品行、求一等学问、创一等事业、成一等人才”办学目标。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独具“理工管”特色的著名大学。抗战时期,学校移至租界,内迁重庆,坚持沪渝两地办学,为抵御外侮,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师生积极投入民主革命和解放斗争,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学校是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艺、教育、交叉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设有34个学院(部、中心)、9个本科书院和3所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在编教工6568人,其中专任教师3755人。师资队伍中入选院士、杰青等国家级各类重大人才工程588人次,获评国家级创新团队51个,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1名。
学校现有学生59267名,其中本科生24539名,研究生31194名,国际学生3534人,来自136个生源国;本科招生专业7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目前学校共有省部级及以上基地228个,其中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