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学院最新排名多少?
1、台州学院在2025年的校友会全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57名,在浙江省内高校中排名第17名,在全国综合类高校中排名第93名。
2、从世界大学排名来看,台州学院2024-2025年U.S.News世界排名为第1699位。
一:台州学院排名一览表(国内高校排名)
以下数据是赶考生根据校友会2025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整理而成的。由于各个排名机构的评价标准各有不同,所以台州学院在该排行榜中的排名结果可能会与大家自身的认知存在差异,仅供参考。
1、台州学院全国大学排名
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台州学院排名第257位,属于区域一流大学的办学层次。其综合实力弱于遵义医科大学,强于北京服装学院。
全国排名 | 院校 | 省市 | 类型 | 星级 | 办学层次 |
---|---|---|---|---|---|
252 | 湖南工业大学 | 湖南 | 理工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52 | 遵义医科大学 | 贵州 | 医药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57 | 台州学院 | 浙江 | 综合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257 | 北京服装学院 | 北京 | 艺术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257 | 浙江中医药大学 | 浙江 | 医药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2、台州学院省内大学排名
在浙江省内高校排名中,台州学院处于浙江本省大学第17位,排名低于湖州师范学院,但高于浙江中医药大学。
省内排名 | 院校 | 地市 | 类型 | 办学层次 | 全国排名 |
---|---|---|---|---|---|
15 | 浙江财经大学 | 杭州市 | 财经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91 |
16 | 湖州师范学院 | 湖州市 | 师范 | 区域一流大学 | 198 |
17 | 台州学院 | 台州市 | 综合 | 区域一流大学 | 257 |
18 | 浙江中医药大学 | 杭州市 | 医药 | 区域一流大学 | 257 |
19 | 浙江传媒学院 | 杭州市 | 语言 | 区域一流大学 | 266 |
3、台州学院综合类大学排名
在全国综合类高校排名中,台州学院位列第93名,排名低于集美大学,排在佳木斯大学之上。
综合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省市 | 办学层次 | 全国排名 |
---|---|---|---|---|
91 | 西华大学 | 四川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45 |
92 | 集美大学 | 福建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45 |
93 | 台州学院 | 浙江 | 区域一流大学 | 257 |
94 | 佳木斯大学 | 黑龙江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59 |
95 | 湖南科技大学 | 湖南 | 区域一流大学 | 261 |
二:台州学院排名一览表(世界大学排名)
在全球国际大学排名中,不同评级机构对台州学院排名存在较大差距。2024-2025年,台州学院U.S.News世界排名为1699名。
评级机构 | 院校 | 年份 | 世界排名 |
---|---|---|---|
U.S.NEWS(美国) | 台州学院 | 2024-2025 | 1699 |
三:台州学院简介
台州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办学体制的一所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办学源头上溯至1907年成立的三台中学堂简易师范科,1958年开办高等教育,197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台州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升格为本科,2008、2018年分别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审核评估,2019年入选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2020年入选中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前十强,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学校坚持学科专业学位点一体化建设,“将学科专业建在产业上、把人才培养放到车间里、让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紧紧围绕区域先进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了制药化工、材料建筑、智能制造、电气信息、生命环保等一批与产业群良性互动、共生发展的学科专业群,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省级一流学科6个、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和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各1个,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产业技术联盟7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各1个,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生态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入艾瑞深校友会学科排名“中国高水平学科”序列,生态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500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总数及资助金额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设立52个本科专业,工科专业接近50%,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通过国家认证,获批1个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教材建设研究基地、8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