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生

山东航空学院在各省录取分数线2024是多少分「录取最低分」

更新时间:2025-05-24 16:41:53

山东航空学院2024年在各省的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已公布,赶考生填报助手通过与省控线对比,得出了批次分差数据,这些数据对于预测2025年该校录取分数线是多少有重要参考价值,欢迎参考!

山东航空学院在各省录取分数线2024是多少分「录取最低分」

2024年山东航空学院录取分数线(2025参考):

一、山东航空学院2024录取分数线

在山东(本省):

1、山东航空学院2024年在山东省(1段)最低录取分数线:459分。

2、山东航空学院2024年在山东省(2段)最低录取分数线:322分。

在外省(市):

1、在四川省(本二)最低录取分数线:理科521分。

2、在江西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理科508分、文科521分。

3、在天津市(本科A)最低录取分数线:526分。

4、在吉林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理科469分、文科511分。

5、在广东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506分、理科512分。

二、山东航空学院各省录取分数线一览表2024(官方最新发布)

注:最低分差-表示该院校录取最低分与省控线的分差。分差值越大说明报考人数越多越难录取,分差值越小说明报考人数越少越被容易录取。

省份(批次)招生科目最低分省控线最低分差
安徽(本科)物理类50146536
历史类50346241
北京(本科)综合类48743453
重庆(本科)物理类49342766
历史类50442876
福建(本科)物理类52844979
甘肃(本科)物理类44937079
历史类49242171
广东(本科)历史类50642878
物理类51244270
广西(本科)物理类44337172
贵州(本科)物理类42738047
历史类50544263
海南(本科)综合类57048387
河北(本科)物理类50344855
河南(本二)理科508396112
文科50642878
黑龙江(本科)物理类488360128
历史类513410103
湖北(本科)历史类48843256
物理类49843761
湖南(本科)历史类48343845
物理类48842266
江西(本科)物理类50844860
历史类52146358
吉林(本科)物理类469345124
历史类511369142
江苏(本科)物理类52846266
历史类53247854
辽宁(本科)历史类506400106
物理类536368168
内蒙古(本二A)理科39936039
文科46938188
宁夏(本二)理科41737146
文科47841959
青海(本一)理科38334340
文科44941138
山东(1段)综合类45944415
山东(2段)综合类322150172
山西(本二B)理科47541857
文科47044624
陕西(本二)理科46037288
文科47839781
上海(本科)综合类43140328
四川(本二)理科52145962
天津(本科A)综合类52647551
新疆(本二)理科392262130
文科407304103
新疆(本二(单列类外语))理科29426232
文科31730413
云南(本二)理科48942069
浙江(1段)综合类4924920
浙江(2段)综合类487269218
各省详细专业录取分数据: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附:山东航空学院简介

山东航空学院是山东省人民政府直属的普通本科高校,坐落在兵圣孙子故里、渤海革命老区、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滨州市。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北镇师范学校,2004年改建为滨州学院,2012年、2018年分别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2023年更名为山东航空学院。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2006年开设飞行技术专业,填补了山东省航空学科高等教育的空白,成为全国首家培养飞行员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现有面向航空领域培养人才的二级学院14个,开设飞行技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等航空类相关专业51个。拥有141航校等7个中国民航局行业资质平台,是全国拥有航校的三家本科高校之一。建有1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2个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2个航空类科研创新平台。与国航、山航、山东机场集团等149家航空类单位联合培养航空人才,已输送大批飞行驾驶、机务维修、签派管制、飞机制造等航空专门人才,600余人升任机长,成为全国重要的航空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坚持开放融合,围绕交通强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需求,实现省市共建,深化产教、科教融合、校地、校企合作,承担社会服务项目800余项,签署各类合作协议300余个,合作单位达到200余家,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平台70余个。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累计培养各类人才6万余人。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与59所国(境)外大学、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获批2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每年选派百余名师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