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生

内蒙古科技大学2024年在各省录取分数线「录取最低分是多少」

更新时间:2025-05-24 12:50:42

内蒙古科技大学2024年在各省的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已公布,赶考生填报助手通过与省控线对比,得出了批次分差数据,这些数据对于预测2025年该校录取分数线是多少有重要参考价值,欢迎参考!

内蒙古科技大学在各省录取分数线「录取最低分是多少」

2024年内蒙古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2025参考):

一、内蒙古科技大学2024录取分数线

在内蒙古(本省):

1、内蒙古科技大学2024年在内蒙古(本一A)最低录取分数线:理科471分、文科494分。

2、内蒙古科技大学2024年在内蒙古(本二A)最低录取分数线:理科399分、文科428分。

在外省(市):

1、在河南省(本一)最低录取分数线:理科533分。

2、在湖北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490分、理科493分。

3、在海南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483分。

4、在广东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492分、理科493分。

5、在广西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理科424分、文科450分。

二、内蒙古科技大学各省录取分数线一览表2024(官方最新发布)

注:最低分差-表示该院校录取最低分与省控线的分差。分差值越大说明报考人数越多越难录取,分差值越小说明报考人数越少越被容易录取。

省份(批次)招生科目最低分省控线最低分差
安徽(本科)历史类48946227
物理类49746532
北京(本科)综合类45843424
重庆(本科)物理类49142764
历史类49142863
福建(本科)历史类47143140
物理类50744958
甘肃(本科)物理类45437084
历史类48942168
广东(本科)历史类49242864
物理类49344251
广西(本科)物理类42437153
历史类45040050
贵州(本科)物理类43238052
历史类48744245
海南(本科)综合类4834830
河北(本科)物理类50144853
历史类53144982
河南(本一)理科53351122
河南(本二)理科48339687
文科49142863
黑龙江(本科)物理类43336073
湖北(本科)历史类49043258
物理类49343756
湖南(本科)物理类45242230
历史类48743849
江西(本科)物理类48944841
历史类51246349
吉林(本科)物理类42334578
江苏(本科)物理类49146229
历史类52247844
辽宁(本科)物理类45636888
内蒙古(本一A)理科4714710
文科49447816
内蒙古(本二A)理科39936039
文科42838147
宁夏(本二)理科42037149
文科48541966
青海(本一)理科35534312
文科42841117
山东(1段)综合类45944415
山西(本二A)理科47141853
文科50644660
陕西(本二)理科45737285
文科48039783
四川(本一)理科5435394
四川(本二)理科50845949
文科50445747
天津(本科A)综合类49847523
新疆(本二)理科33526273
文科35730453
云南(本二)理科46042040
文科52448044
浙江(1段)综合类4924920
浙江(2段)综合类485269216
各省详细专业录取分数据: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附:内蒙古科技大学简介

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美丽的草原钢城——包头市,是一所以冶金、矿业、煤炭、稀土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艺术、教育等学科相结合,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现有国家、部委级科研平台4个,自治区高校集成攻关大平台2个、自治区级(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协同创新中心4个、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及其他自治区级平台6个。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构建了以包头市为重点的新型城校融合发展模式,以包钢集团为重点的新型校企融合发展模式,以北京科技大学为重点的新型校校融合发展模式,以校友会、理事会为平台,与社会各界合作的有效模式。学校主动服务“向北开放桥头堡”战略部署,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推进与蒙古、俄罗斯、乌克兰及白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顺利加入中乌大学联盟。到目前,已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所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关系,累计招收来自蒙古、美国、乌克兰、韩国等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120余人次,派出190余个团组、340余人次出国(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或学习培训,180余名学生赴国(境)外高校交流学习或攻读学位,曾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伊迪斯·科文大学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学生7500余名。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