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方学院2024年在各省的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已公布,赶考生填报助手通过与省控线对比,得出了批次分差数据,这些数据对于预测2025年该校录取分数线是多少有重要参考价值,欢迎参考!
2024年广州南方学院录取分数线(2025参考):
一、广州南方学院2024录取分数线
在广东(本省):
广州南方学院2024年在广东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428分、物理类467分。
在外省(市):
1、在河南省(本二)最低录取分数线:物理类403分、历史类428分。
2、在湖北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454分、物理类473分。
3、在山东省(1段)最低录取分数线:445分。
4、在河北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449分、物理类458分。
5、在黑龙江省(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物理类362分、历史类410分。
二、广州南方学院各省录取分数线一览表2024(官方最新发布)
注:最低分差-表示该院校录取最低分与省控线的分差。分差值越大说明报考人数越多越难录取,分差值越小说明报考人数越少越被容易录取。
省份(批次) | 招生科目 | 最低分 | 省控线 | 最低分差 |
---|---|---|---|---|
安徽(本科) | 历史类 | 462 | 462 | 0 |
物理类 | 466 | 465 | 1 | |
重庆(本科) | 物理类 | 455 | 427 | 28 |
历史类 | 463 | 428 | 35 | |
福建(本科) | 历史类 | 443 | 431 | 12 |
物理类 | 466 | 449 | 17 | |
广东(本科) | 历史类 | 428 | 428 | 0 |
物理类 | 467 | 442 | 25 | |
广西(本科) | 物理类 | 411 | 371 | 40 |
历史类 | 422 | 400 | 22 | |
贵州(本科) | 物理类 | 382 | 380 | 2 |
历史类 | 442 | 442 | 0 | |
海南(本科) | 综合类 | 506 | 483 | 23 |
河北(本科) | 历史类 | 449 | 449 | 0 |
物理类 | 458 | 448 | 10 | |
河南(本二) | 理科 | 403 | 396 | 7 |
文科 | 428 | 428 | 0 | |
黑龙江(本科) | 物理类 | 362 | 360 | 2 |
历史类 | 410 | 410 | 0 | |
湖北(本科) | 历史类 | 454 | 432 | 22 |
物理类 | 473 | 437 | 36 | |
湖南(本科) | 历史类 | 418 | 438 | - |
物理类 | 428 | 422 | 6 | |
江西(本科) | 物理类 | 462 | 448 | 14 |
历史类 | 498 | 463 | 35 | |
吉林(本科) | 物理类 | 350 | 345 | 5 |
历史类 | 374 | 369 | 5 | |
江苏(本科) | 物理类 | 468 | 462 | 6 |
历史类 | 478 | 478 | 0 | |
辽宁(本科) | 物理类 | 389 | 368 | 21 |
历史类 | 400 | 400 | 0 | |
山东(1段) | 综合类 | 445 | 444 | 1 |
山东(2段) | 综合类 | 441 | 150 | 291 |
山西(本二C) | 理科 | 379 | 418 | - |
文科 | 409 | 446 | - | |
陕西(本二) | 理科 | 403 | 372 | 31 |
文科 | 410 | 397 | 13 | |
四川(本二) | 理科 | 471 | 459 | 12 |
文科 | 476 | 457 | 19 | |
云南(本二) | 理科 | 421 | 420 | 1 |
文科 | 485 | 480 | 5 | |
各省详细专业录取分数据: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附:广州南方学院简介
广州南方学院(原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是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综合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一直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大学,力争成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旗帜。
学校贯彻“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利于教师发展和有利于学校未来”的原则,以学校章程为核心,构建“董事会授权管理、校长团队主导治校、相关群体分权治理”的管理体制,建立“三驾马车”(校长、书记办公会+学术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决策机制+两大主体(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民主参与机制+社会代表(督导委员会)监督机制的内部治理机制,保证学校决策科学、民主、高效;构建“学校宏观统筹、部门主动服务、院系自主治学”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院系人才培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引得来、留得下、用得好”的教师发展机制和“自由选择、严格管理、悉心引导”的学生成长机制,助力教师个性化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学校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深入实施“学科专业知识传授、核心价值观传承、能力素质养成”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着力践行学科专业交叉、产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政校行企资深人士担任首席导师+学校骨干教职员担任专业导师、通识导师和辅导员”的学生成长导师组,制定“启梦•筑梦•圆梦”的学生成长育人方案,做实“自由选择、严格管理、悉心引导”提升学生内驱力的学生成长机制,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实“专业交叉、科产教融合、通专结合”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机制,在健康、医护、医技和工科类学科专业试点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大班教学、小班研讨”,推动采用混合式、案例式、项目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跨界整合、应用创新和批判思辨等高阶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养和健全人格且专业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